稅的,天然不受歡迎,變成了故意樹立起來的靶子。但奇怪的是,方大人卻一直很配合當這個靶子,不知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按下蔡孔目的心思不表。堂中有人疑慮道:“以目前觀之,未見欽差有何等實際動作,我等大張旗鼓的上疏,是否過頭了些?”
但又有人站出來解釋。“從種種跡象可以明確,這位欽差大人來者不善,只怕肯定要施行苛政盡力搜刮。不過按制十月才開始徵收秋糧。眼下才八月初,欽差想有動作也嫌早。故而他只能虛張聲勢,預作佈置。
等到了十月份。才是大動干戈的時候!諸君應當知道未雨綢繆的道理,與其到時候措手不及焦頭爛額,何如預先防範?”
於是眾人便沒話說,然後便有人主動請纓,潑墨揮毫寫起陳情表文,筆走龍蛇一時三刻成了文。別人看過後,叫好幾聲,隨即挨次的簽名。
國朝自太祖起,便一直樹立言路暢通的政治正確性,民間上書除非是故意作死議論敏感事務,朝廷一般不會怪罪。
對這些士紳大戶而言,聯名上書表達一下對欽差的不滿,基本上沒有什麼風險,屬於何樂而不為的事情,朝廷不大可能因此而降罪下來。
所以他們毫無心理負擔,很輕易的就接受了上書倡議。即便上了白上,那也是不上白不上。
李知府當然不會和民間人士混在一起聯名,他會另外單獨上奏摺,順便也招呼縣裡一起上疏。
稍有政治嗅覺的人便知道,蘇州府官員上疏和民間上書同時送到朝廷,合在一起後,效果就不僅僅是一加一這麼簡單了。
官員上疏是地方官府態度,民間上書是民意。兩者分開看時,在高高在上的朝廷眼裡,很可能無關痛癢,無非是個別人發牢騷而已,不代表地方上主流態度。
但地方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