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的想法根本不可行,明為利國,實為害民!在下雖然是三尺之軀、九品位卑,豈能眼看著不管不顧?
在公館裡,在下苦苦相勸,最終言語上惹惱了方大人,捱了這頓杖責。只怕回京後也免不了追著處罰!”
李知府聞言便想道,知道方欽差肯定不能成事的聰明人不止自己一個啊,這蔡孔目何嘗不是提前撇清關係?捱了一頓打,名氣也就出來了。
不過李知府仍在口中激賞道:“蔡先生心有正義,甘受苦刑,本官權代姑蘇父老謝過!”
蔡孔目咬牙切齒道:“在下看來,知府大人也阻擋不了欽差。於今之計,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李知府問道:“何為根本?”
蔡甫答道:“根本在京師!李府臺遠在姑蘇有所不知,那方大人雖然氣焰大,但在京師樹敵也甚多,死仇比比皆是!
只要李府臺聯合地方士紳,挾民意上疏陳情,京師中自然有人與他過不去!在下不自量力,也認得幾個同鄉好友,回京之後也會一切實話實說!”
李知府微微沉默了片刻,在心裡反覆拿捏一番,衡量其中得失利弊。
自從七八年前被貶到地方,自己彷彿就被朝廷遺忘了,像是斷了線的風箏。目前應該是自己最後的露臉機會了,不然就等著在知府任上一直坐到致仕。
大不了就此丟官走人,和致仕有什麼區別?最終李知府嘆道:“聖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便是也!欽差欲行苛政,待我設宴召請府中士紳,共商此事!”
可嘆李太守承平日久,不免有所麻痺。誰能想到,別人會用上苦肉計這種伎倆?(未完待續。。)
ps: 苦思一夜經脈貫通,又到月底搏票時,要玩命了!今天保底七千字!先來第一發!
第五百一十一章 自尋死路?
知府大人的行動很積極,當天就派了衙役四處傳話,召集府城內外一些有名的本地士紳大戶。
兩日後,李知府便在府衙大堂接見了本地士紳大戶,約莫二三十人共濟一堂,加起來足可為姑蘇城裡民意代表了。
知府身為地方主官,位列四品級別也不低,本地人大都要賣面子的,受邀者大都只能欣然前來。
幾聲唱喝後,李知府出現在公座上,從欽差公館被驅逐出來的蔡孔目就在知府身側站著。
只聽得李知府重重的咳嗽一聲,對眾人道:“召請眾位到此,是因為聽說方欽差決意要加稅,民田和門攤銀皆在其內。眾位皆為本地名流,本官施政時素來多有仰仗,不知對此意下如何?”
有個矮胖士紳詢問道:“此等訊息,太守從何得知?”李知府指了指身邊蔡甫,“此乃欽差隨員蔡孔目,他儘可作證。”
蔡甫只得上前一步,對眾人道:“情形確實如此。。。。。。”
但蔡孔目才說了一半,李知府便立刻接過話來,繼續道:“本官所言必然不虛,若無幾分把握,本官又何敢勞駕諸位父老到此商議?方欽差奉命催徵錢糧,目前看來別無他法,一意孤行要加稅了。”
蔡甫看了幾眼李知府,但沒有說什麼。加稅只是捕風捉影的事情,怎麼被李知府一本正經的當成事實來說,甚至還有幾分誤導民眾的意思。
這到底是利令智昏?還是就想故意如此渲染?
李知府講完,大堂裡計程車紳大戶們便信了**分。大抵是因為蘇州府實在是一塊肥肉。朝廷來收割利益不算是新鮮事,流傳最廣的故事就是殺沈萬三。因而眾人不憚以最大的惡意揣測朝廷欽差。
加稅這種事雖然簡單粗暴,但也確實直接有效。一個年輕氣盛的欽差採用這種手段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更何況欽差到任以來,蘇州府乃至整個江南都流言紛紛,但這位欽差始終不解釋不闢謠。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欽差大人未嘗沒有心思,很可能根本就是透過流言來試探民眾。
瞭解當前狀況後,人群裡立刻有人呼應:“欽差之事,李太守也做不了主,我等自當上書朝廷!”
李知府便回應道:“人心如此,本官焉敢附於人後?拼卻這頂烏紗,也斷然不能無視惡事。”
蔡孔目冷眼旁觀。所見所聞叫他暗暗心驚。他心驚的並不是這一夥人想聯合上書非議欽差大人,而是心驚這場面居然與欽差大人預料的分毫不差。
在深知內情的蔡孔目看來,李太守確實有點過於積極了,所作所為彷彿就是利用時機,裹挾民意打造自己反苛政形象的感覺。
而方大人因為是朝廷派來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