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孫權才有了不一樣的味道,看著他們拌嘴才有了一絲偷窺欲的滿足感。
第一次二人爆發激烈的衝突是在武昌釣臺的酒會上(奇怪了,怎麼又是在酒會上,孫權這廝有癮啊),喝到一定點上後,我們的孫大英雄又高了,把持不住自己,開始帶頭玩潑水節,弄得大家身上溼漉漉的,嘴上還說:今天一醉方休,喝倒就是喝好!不然的話誰都不許走!
話已經說到這個程度上了,估計放在今天,早就有一幫無恥小人歌功頌德,讚揚領導的與民同樂了,但是當時還真有把孫權的話當作放屁的人,不用說了,自然是本回書的主角,張昭同志。
孫權話音未落,張昭立刻起身,板著臉走出去,跑到自己的專車裡面不出來了,沒有辦法,畢竟沒有散場,就這麼回家的話估計第二天狗仔隊們又該大呼小叫了,多不和諧,還是找一個清靜的地方呆會吧。
即便是如此,孫權也是感覺有點丟人,於是就跑了過去,嬉皮笑臉的對張照說:老師,怎麼又生氣了?(咦?奇怪,為什麼要說又呢?)這只是娛樂娛樂嘛,放鬆一下,不要總是板著個臉啊!
主公,張昭依舊是嚴肅的樣子:當年商紂王也是泡在酒池肉林裡面醉生夢死,他也說是隻不過是娛樂娛樂,做不得真,結果呢?還不是亡國了?
這話把孫權噎的夠嗆,酒醒了大半,感覺比較無趣——任是誰都不會被人這麼冷嘲熱諷之後還有心思繼續痛飲的,插上一句,自古以來,準確地說是自從春秋戰國以來大家都喜歡拿商紂王說事,動不動就是酒池肉林,鹿臺高丈,什麼炮烙之刑啊的,殊不知,和後人比起來都是小兒科,就算是孫權的後人孫皓,動不動就拔人臉皮,商紂那算是什麼啊,而且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有關商紂王的糜爛生活雖說是大同小異,不過酒池肉林的規模和儲藏量,鹿臺的高度,都是呈遞增趨勢,簡直像每年必須增加的GDP,必須完成的任務,裡面有多少水分那是心知肚明的了。
但是,沒有辦法,已經名聲在外了,所以,足以牛叉到把孫權的酒嚇醒的地步,即使是再*再*的皇帝都要在商紂面前卑躬屈膝,何況是還有上進心的小孫同學了?
所以,這一回合,張昭算是贏了。
不過,只是暫時的,別忘了什麼叫做好了傷疤忘了疼,虞翻也有在孫權酒桌上撒潑的案例,足以說明孫權沒有改正。
但是,這個也算是小事了,君臣二人還有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的時候呢,放眼三國,即使是整個五千年文明,這種事也是鳳毛麟角啊,張昭應該感到榮幸,名垂千古了。
16—13:臨危上位的孫權(9)
這件事是由於遠在遼東的公孫淵引發的,而且時間已經要追到孫權稱帝之後,不過,由於事件太特殊,太具有典型意義,可以算得上是孫權和張昭二人的里程碑時刻,所以,單拿出來說說了。
按理來說,公孫淵千里迢迢的“投奔”孫權,很是蹊蹺,中間隔著一個偌大的魏國啊,豈不是引火燒身?即使是按照遠交近攻的外交原則,公孫淵也沒有和魏國掰手腕的資本啊。
所以,這很有可能是一個陰謀,公孫淵在魏國那裡討不到什麼便宜,又有被滅的危機感,於是就妄圖跑到孫權這裡來求援,妄圖拉上個墊背的。
張昭就是這麼看的,而且還進一步分析,認為最壞的結局是被忽悠了,派去的使臣根本就回不來,讓人笑話。
但是孫權不聽,有點像著魔一般的答應公孫淵的要求,派使臣去遼東封他為燕王。
其實這個心情很容易理解,三國稱帝中,孫權是最晚的一個,甚至還不如阿斗,不過當皇帝的慾望可以說是最強烈的,他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別人的承認,很可惜,曹操想要的只是一個和自己一樣牛比的兒子,蜀國想要的只是一個盟友,可以不幫自己,但是也別拆臺,甚至自己稱帝時蜀國人士很是牴觸,不少人提出和動物斷交,幸虧有堅決反對開闢第二戰場的諸葛亮*下去了。
因此,公孫淵的低姿態出現的很及時,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孫權的虛榮心和自尊心,完全忘記了審時度勢,其實狗急跳牆的原理啊,當年他孫權被劉備逼急了不也是主動搖著尾巴向曹魏稱臣嗎?曹丕不也是封他為吳王然後再坐山觀虎鬥,甚至趁火打劫一把嗎(雖然打劫失敗)?
物是人非,孫權忘記了,張昭卻米有,所以才出來苦口婆心的規勸。
但是面對張昭的好意相勸,朝堂之上爆發了誰都沒有想到的一幕:孫權拔出了佩刀,指著張昭的鼻子痛罵——張昭!進了這個門大家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