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區進行了初步的劃分——會稽軍區由自己出任,會稽太守非我孫策莫屬啊,然後是吳景,出任丹陽太守,孫賁為豫章太守,為了加強管理,又從傳統的豫章郡中劃分出一個廬陵郡來,由孫賁的弟弟孫輔擔當廬陵太守,丹陽人朱治,就是之前勸說孫策從袁術那裡獨立出來的那位,成為了吳郡太守。
這些是封疆大吏,還有一干文臣,張昭、張紘、陳端、秦松等人,組建了一個類似於曹操手下的幕府班子,雖然規模不是很大,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啊,江東已經隱然有了王者之氣。
但是,檔次上來了,困難也就跟著升級了。
第一個困難,或者說是考驗,就是政治立場問題。
中國人向來是注重政治傾向的,很多人都是因為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或者說是計算失誤,從而喪失了大好的政治局面而人心盡失,退出歷史舞臺的,遠的不說,項羽就是這個樣子,他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因為暗中處死了楚懷王,自己當老大,結果背上了罵名,被劉邦找到了藉口。
現如今,孫策面臨的也是同樣的問題,沒有辦法啊,誰讓孫策和袁術儲存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呢,而袁術呢,又很無恥的當起了謀朝篡位的出頭鳥,作為名義上的下屬,出征江東的孫策其實打的還是袁家軍的旗號,袁術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盟友出來,這個盟友的發展空間是江東,暫時挨不上自己,但是一旦自己和周圍人開火的話,還有一個後盾。
孫策不是傻子啊,有自己的獨立思想,即使當初在袁術的手下,都有著小算盤,何況現在已經是翅膀硬了?
所以,當袁術另立中央的時候,孫策很是堅決的站在了大漢中央政府的立場上,釋出獨立宣言,宣佈和袁術斷絕一切關係——終於找到藉口了,之前一直想擺脫但是沒有藉口啊,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接受了曹操打著中央政府的旗號的冊封:“表策為討逆將軍,封為吳侯”。
事實上,之前孫策的老爸孫堅的一系列舉動就已經證明老孫家一直是對漢室很“忠心”的。
政府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拉攏人心的機會,立刻派人過來嘉獎孫策,先是肯定了孫堅的歷史功績,沉痛悼念之後,把話題轉到孫策的頭上,說真是虎父無犬子啊,拜你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名正言順的當會稽太守吧。
當然了,使臣千里迢迢的跑到這裡來,不光是為了這個,朝廷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讓孫策出人出錢,和呂布,還有一個吳郡太守(這個是朝廷正封的),叫做陳隅的安東將軍,合夥對袁術下手。
孫策多聰明的一個小夥啊,一看這是朝廷有求於自己的,所以進一步提出要求,說怎麼著也是統領一方的諸侯啊,以一個區區騎都尉的身份遠征袁術有點不夠級別,想弄一個將軍的稱號。
不就是一個將軍的稱號嘛,好辦,來使也是一位做事潑辣乾脆的主,正所謂仔賣爺田心不疼啊,又不是割自己身上的肉,再說了,封賞個將軍,漢獻帝又不會死,所以,先斬後奏的宣佈,自己說話好使,為了省掉來回往返浪費的時間,直接把孫策從騎都尉飆升到明漢將軍,孫策先幹著,自己回去一稟告就萬事大吉了——當然,程式還是要走的,在明漢將軍前面加上了權代的字眼,算是給政府一點面子。
這樣一來,袁術的另起爐灶反而是讓孫策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一方面有了名正言順的藉口擺脫袁術的控制,一方面還從中央政府裡面得到了承認,官階爵位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有了這個保證,孫策就可以更加大膽的走下去,而在徹底擺平袁術之前,還有了一個突發的小插曲,算是突然襲擊的考試吧,好在孫策機警,逃過一劫,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江東的地位。
15—11:孫策的升級考試(2)
搗亂的就是那個安東將軍,正牌的吳郡太守陳瑀。
本來,陳瑀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孫策還有呂布聯合出征袁術,屬於盟友,但是,這個傢伙包藏禍心——也可以說是被孫策給逼的,這小孩子,別看出道沒有多長時間,太他媽的生猛了,而且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了,別說江東,估計還想打到北方去搶曹操和袁紹的地盤。
這樣一來,豈不是盯上了自己?
越想陳瑀就越害怕,不是有那句話嘛,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於是就開始打起了孫策的主意。
硬來肯定是不行了,陳瑀有自知之明,還是來陰的吧,這次聽從中央調遣前來和自己回師,北上聯絡呂布就是一個機會啊。
於是,趁著孫策向自己的老巢進發的時候,陳瑀準備下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