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出了決策層。
以後沒有人頂雷了,損失也就是不能拿這一次來衡量了,沒有想到這一層,計算好有可能發生的悲劇,結果,張昭式的悲劇命運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是世族們將來必然會遭遇慘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即便有了這一次先兆,他們也不會想到孫權會翻臉的這麼快。
再回到這次爭鬥中來,其實孫權一開始極力要促成和公孫淵的聯盟,是有情可原的,就是難得的展現了他拓展領土的“大中華思想”,也不是總想龜縮在江東的,但是,很快就被陰險的公孫淵和慷慨激昂的世族們給壓制下去。
當然了,這也不能怪人家反對,孫權做事一向很冷靜的,但是這一次有點過於著急,怎麼著也要交流幾次之後再說啊,什麼都沒有上來就如此大的排場,真把公孫淵當好人了,又不是沒有被好人(劉備)欺負過。
顧雍和陸遜等人的極力反對也是一個正常不過的現象,他們既是要為孫權和國家利益考慮,更是為了自己的所屬集團利益考慮,這就是“本土化”推行下去的結果,就像今天的臺灣一樣,支援統一和支援獨立差不多為1:1,那麼如果本土化政策繼續推行下去呢?
10年之後,20年之後呢?
不是陸遜等人沒有一統中原的雄心壯志,只是,邁出這一步他們比孫權還要謹慎,不想傷害本幫派的利益,如果費了半天勁才邁出了一小步,結果讓自己的階層消耗不少人力物力,他們會願意嗎?
同理,蜀漢帝國自從諸葛亮死後,北伐的意志也是越來越薄弱,就是因為荊州幫和*幫所剩無幾,益州幫空前強大,而費禕和蔣琬等人也都被同化,唯有一個從北邊過來的姜維強行驅動,又會有怎麼樣的效果呢?
所以,
此次事件,雖然孫權抉擇和審時度勢出現了重大的失誤,但是,出發點還是不錯的,咱們不能因為他不出去打就說他不思進取,出去打了又說他盲動主義吧?雙重標準有點太苛求了,至於陸遜等人的冒死進諫,精神可嘉,但是,在精神可嘉的背後也不代表他們是純粹的大公無私,連無產階級都做不到大公無私,何況“地主階級”乎?
理解萬歲吧。
這一次暫且翻過,下一次則複雜的多了,波及下來產生了更大的惡劣影響。
這就是“呂壹冤案”高地爭奪戰。
42—12:暗算,血色迷霧(1)
先道歉一下,因為寫完標題才發現,居然用了我比較喜歡的柳雲龍的兩部比較火的電視劇,完全是偶然啊,主要是為了符合本章的內容以及標題長度一致而已(變態啊)。
下面進入正題。
相比於前一次爭執的持續了3年的斷斷續續,而且是要文鬥不要武鬥(孫權拔刀嚇唬張昭以及放火堆土不算,至少和下面要講的比差遠了),這一次絕對配得上“血色迷霧”,之所以不用“血雨腥風”,那是因為下面那個戰鬥更慘,更配得上。
本次的“呂壹冤案”戰鬥持續時間更長,整整持續了5年之久(232—237),而且程序極為慘烈,幾乎沒有間斷過,世族的攻擊不順,傷亡慘重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主守的孫權親屬部隊發動了數次反衝鋒,採取主動出擊的戰術予以了大量的殺傷,讓人措手不及。
在具體介紹本次戰鬥之前,首先要弄清楚2個名詞:
1:呂壹——當然是主角了,本次阻擊部隊的總指揮,所謂的“呂壹冤案”不是說他是受害人,而是他是冤案的製造者(而且不是一起兩起那麼簡單),但是,這麼一位牛逼人士,我們卻有很多不知道的東西,包括他的籍貫和出身背景等等一無所知,只能靠分析,暴露給我們的是以下一些資訊,呂壹、秦博為中書(他不是一個人戰鬥),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但卻具有“舉罪糾奸,纖介必聞,重以深案醜誣,毀短大臣”的權力,專拿江南世族下手,可以說是惡貫滿盈,最後,因汙陷朱據被抓住罪證後,孫權即“亦覺悟,遂殺呂壹”以撫慰大家那顆受傷的心靈(還有傷痕累累的肉體)。
這位大反派的出身和背景雖然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推測一個大概,
首先,他不是本地人,不然的話不會整人整的這麼狠,而且只對本土世族下手;
其次,他屬於寒族階級,理由同上(還有一個理由下面會講到);
第三,應該是呂蒙或者呂範這樣的牛人的族人,因為這幾位呂姓牛逼人士都是“外來妹”,而呂壹如果沒有任何背景的話也不會突然被提拔到這個位置上來,也不會被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