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這一天終究會到來的,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終於出手了,親自率領大軍進攻漢中,不過在這之前,他派遣出了一支先遣部隊——也可以說是偏師,由張飛、馬超和吳蘭率領,屯兵於下辯,並且已經在半年前和曹洪發生了軍事衝突(這個時候,正是曹丕pk曹植成功,成為魏太子的時候),而後,又由吳蘭和雷銅作為主將進攻武都。
但是,這幫人,明顯不夠分量,吳蘭先是被曹洪擊敗,接著又被少數民族頭領強端斬殺,紛紛潰敗。
劉備,不得不親自出馬了,而夏侯淵,也不得不死了。
對於夏侯淵的命運,曹操也許有點預感,正所謂,善泳者溺,對於夏侯惇,他沒有這種擔憂,但是,夏侯淵則是另當別論,早在他當初連連得勝的時候,就告誡道: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將當以勇為本,行之以智計,但之任勇,一匹夫之敵耳。
狹路相逢勇者勝,但是為將者不能不動腦子,夏侯淵,不缺智商,但是打起仗來就有點過於猛,沒有很好的協調起來,這一點,挺危險的。
很明顯,夏侯淵,沒有把曹操說的話當一回事,因為他一直沒有看得起劉備,何況,自己還有一個不錯的副手:張郃同志。
作為魏國五虎將之一,一個存活時期較長的人物,不能不提,就捎帶著在夏侯淵這裡介紹一下吧。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30—02:妙才,死於非命(2)
張郃,字雋乂,河間人,他老人家出道的時間比較早,早在東漢末年就應招入伍*黃巾,為軍司馬,一直在跟著韓馥,後來韓馥被袁紹整編,這才有了自己的第二位領導人。
一開始,在袁紹帳下張郃有點屈才,只不過是一個校尉而已,畢竟,他是降將啊,袁紹不太瞭解他,也不太放心,好在,經過自己的拼搏,在擊敗公孫瓚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升為寧國中郎將,逐漸被袁紹所倚重,沒有多久就發展成為顏良、文丑之後次一級的人物。
再然後,就是耳熟能詳的官渡大戰了,不經意間,張郃,和另外一名將領高覽成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只是史料記載上有爭議,這爭議的地方就是在於張郃投降的時機,一種說法是張郃猛攻曹軍大本營,因為淳于環被擊潰,張郃感覺已經沒有希望,所以,臨陣倒戈,導致了袁紹大軍潰敗,第二種說法則是袁紹大軍因為烏巢失陷而先行潰敗,被拋棄在前線的張郃因為郭圖等人說壞話而不得不投降曹操。
兩種說法的的區別在於,張郃的投降究竟是不是袁紹潰敗的“元兇”,不過,即便是有些齷齪,也不會影響官渡之戰的結果,烏巢失守已經是定性了,而且,也不會影響他在魏國軍事將領中的重要地位。
對於張郃的投降,曹操是十分滿意的,把它等同於微子逃離商紂,韓信“拋棄”項羽來到劉邦這裡,因此,直接拜為偏將軍,都亭侯(不用從頭在校尉的位置上幹起了),有了數量可觀的小弟。
很感激曹操知遇之恩的張郃發誓要為自己的第三位主人效忠,所以,在接下來剿殺故主的戰爭中他是不遺餘力:攻鄴城(給曹操當先鋒),擊渤海(目標是袁譚),圍雍奴,討柳城(和張遼併為前鋒,因功升為平狄江軍),伐管承,戰陳蘭、梅成(還是和張遼一起合作)。
之後,張郃作戰的質量和重要性逐漸升級,先是跟著曹操參與了擊敗馬超、韓遂的渭南戰役,又包圍安定,迫降了楊秋,然後,開始了和夏侯淵的第一次合作,比如擊敗梁興、宋建等割據勢力(宋建是橫行涼州三十年的土匪惡霸,曾經自號河首平漢王這樣一個很吊的名字,因此,對於宋建的滅亡,曹操顯得很興奮,稱讚夏侯淵為“虎步關右,所向無前”,當然了,馬前卒的小弟張郃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可以說是百戰百勝的張郃,在這之後又參加了*張魯的戰爭,先是給曹操開道,率先領軍擊潰了氐王竇茂,接著在曹操由散關入漢中的時候,再次帶領5000馬步軍起到了先鋒大隊的作用。
在袁紹的手下,張郃的表現就是不錯,而且顯得很有戰略思想,袁紹想來個出奇制勝的時候,張郃就指出,這有點冒險,因為一旦烏巢失陷的話,我們就沒有立足之地了,咱們賭不起,也沒有賭,處於劣勢的是曹操啊,他是光腳不怕穿鞋的,可惜,袁紹,執意賭一把,有很可惜的賭輸了。
曹操把這樣一個有勇有謀的將軍放在漢中給夏侯淵當副手,足見他對張郃的看重,以及對夏侯淵的“不太放心”,希望可以互補一下,當然了,這也是張郃的一種“不幸”,都是降將,都很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