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大手一揮,狂笑道:“因為我是天才!”
這是一個對自己的聰敏極度自信的傢伙,徐庶心裡想道,所以,他的答案大抵就是這個了。
果然,諸葛亮很給徐庶面子,他的回答是——我是天才!
一陣鬨笑。
諸葛亮倒是不以為然,笑吧,慢慢地你們會承認的。
“孩子,你怎麼不過去和他們一起說笑啊?”不遠處,司馬徽對靠在大樹下的一個質樸的青年說道:“你看,他們多開心,還有那個徐庶,他來的比你還晚,現在已經融進了集體,要知道,這也是人生的一門重要學問,甚至有的時候比書本上的學問還要重要。”
“沒有興趣,”龐統的回答看似平淡,只不過銳利的目光一直沒有離開大放厥詞的諸葛亮身上,“有那時間幹些實事不是更好?再說了,你不是也沒有過去和他們扯淡嗎?”
看著龐統,司馬徽不說話了,其實眼前這個質樸的青年只要稍加表現一下完全可不必這麼低調不被眾人知道的,因為他有一個很有名氣的叔父——龐德公龐先生。
龐德公是當時荊州一帶很有名的“隱士”,之所以說要打上一個引號,是因為他隱士隱的地球人都知道了,劉表更是好幾次跪求他來當官(跪求有點誇張,不過確實是不一般的禮賢下士),不過人家根本就不搭理劉表,一方面是因為他不認為劉表能夠有什麼氣候,一方面也是他確實對這些東西沒有太大的興趣,在他看來,給子孫後代留出足夠的吃飯家伙就可以了,再多的話就是累贅,阻礙後人思想進步的累贅——這倒也是有點道家風範。
他司馬徽這方面就是受到了不小的影響,別看是一直關注著國家大事,可是,一直都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搬個板凳坐在一旁看戲,看著別人的打打殺殺,身首異處,偶爾出來出個主意——比如後來給劉備推薦一下諸葛亮什麼的,然後馬上閃人。
龐德公雖然是對自己的子孫要求極為嚴厲,不過對於龐統這個侄子倒是很器重,要不然也不會讓他前來拜會自己,更不會親自出山搞了一個荊襄版的“歲寒三友”出來:臥龍乃諸葛亮,鳳雛乃龐統,水鏡乃是司馬徽。
而在交流之後,司馬徽的確是覺得龐統很有才華,很有見識,可惜就是不像諸葛亮那樣有一個外向的性格,不過儘管如此,司馬徽還是認了這個小弟弟,不光是看在龐德公的面子上,還因為的確是比較喜歡他。
不過有一點司馬徽卻是始終沒有想明白,那就是——龐德公、龐統、諸葛亮還有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在一起的時候,總感覺缺了一點默契甚至更深一步的交流卻沒有了,尤其是諸葛亮和龐統之間。
難道這兩個人會是天生的對手嗎? 。。
24—04:枝下蟄居的鳳雛(2)
說大家是萍水相逢那有點太不尊重事實了。
司馬徽和龐德公之間有點亦師亦友的感覺,而龐德公與龐統之間,已經說了,是叔侄關係,而龐德公和諸葛亮之間呢?也不是一點關係沒有,一方面,諸葛亮把龐德公看作是老師,經常前去拜訪,探討一些哲學問題和政治話題,一方面,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得老婆不是別人,正是諸葛亮的二姐。
要不,龐德公怎麼會不遺餘力的栽培諸葛亮呢,除了器重他的才華以外,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誰胳膊肘往外拐啊。
這樣一來,諸葛亮也和龐統沾了點親戚,再加上年齡相仿,都是才華出眾,交流起來應該是很投機,相見恨晚才是啊。
可是,雖然在一起的時間比較多一些,可是明顯是諸葛亮和司馬徽更有語言,龐統和司馬徽之間以兄弟相稱,直接對話卻是很少,也就是見面打個招呼而已,就像是普通的同學。
你們倆之間有什麼齷齪嗎?這個問題,司馬徽私底下問過諸葛亮和龐統,而答案彷彿是商量好了一般,驚人的一致——性格不太一樣。
諸葛亮認為龐統本事雖然有,可是總感覺比自己大好幾輪,不像徐庶他們那樣合群,一點也不好玩,和他,也就是有點學術上的探討而已,而且在探討的時候還要注意不能太搞笑,以免破壞緊張嚴肅的學術氛圍。
龐統則認為諸葛亮是一個天才,自己也是一個天才(聽到這裡,司馬徽不禁啞然失笑,看來這倆個人私下還都是很誇張的),不過是誰規定了天才之間就一定要好的穿一條褲子?他聰明到是聰明,可是太鬧騰了,而且做研究的時候太不莊重,所以,很難談到一起去。
不過,這不代表我們就是會打死不相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