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李曼成(1)
李典,字曼成,山陽鉅野人,他的出身不錯,家族算是地方一霸了——他的從父李乾,以雄氣(當然了,更重要的是還有財氣)著稱於鄉里,所以,“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
在老家可以拉起一隻數千人的宗族武裝,正宗的地頭蛇了,進可以成為自己封侯拜相的第一桶金,退可以保證在那個*的年代避免家族被匪患騷擾,而且,李乾的政治立場和資歷也很牛逼,賭大小賭的很準,這位老兄早在初平年間就追隨了曹操。
既然李乾有了這麼多的背景和人脈以及資產,那麼為什麼李典只不過是一個“區區”的上將呢?
能力不行嗎?
當然不是了,首先,論起資歷和背景的話,李典肯定是幹不過夏侯氏還有曹氏的,所以,元帥就沒有他的份。
其次,連大將都沒有評上,比不上那些降將,也不能說明李典就比他們的實力差。
這是由風格和性格決定的。
首先來看風格,給人的感覺就是李典也該是一員猛將吧?因為近朱者赤啊,成天和曹操、張遼還有猛人樂進在一起,想不變成一個兵痞都難啊。
嘿嘿,不過人家李典還真就沒有變成一個兵痞,而是成了一員儒將,不光是作風“偏軟”,人家還不喜歡打仗,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愛看書,“少好學,不樂兵事”。
很難想象,一個在嗜血的戰場上摸爬滾打的軍人居然會骨子裡討厭戰爭,但是,李典就是這樣一個例外,在他的理想中,讀書、修身養性才是最為完美的生存方式,所以,李典的生活通常是這個樣子的——“就師讀春秋左氏傳,博覽群書”。
春秋是他的最愛,而且還沒有偏科,別的書也學習,這一點就比關羽強,關羽也看春秋,但是,作秀的成分比李典大,而且還偏科,只看春秋。
總之,李典的綜合素質很好,可惜,不喜歡殺戮和戰爭,所以,曹操雖然看重他,可是,也沒有太多的強迫意味,更多的時候是站在二線,處理一下內政方面事宜。
即便是抽調上了前線,乾的也不是樂進或者張遼那樣衝鋒陷陣的事情,至多不過是一個參謀或者政委而已。
這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定了李典的升值空間,即便他的基本面是不錯的,即便還沒有像秦國,抑或漢朝那樣直接把升遷和殺戮敵人數量聯絡起來,可是,論功行賞的時候,還是“血債累累”的人更佔便宜。
從這個角度來看,李典可以成為一員“上將”,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放在別的人身上也許會有一些不滿,畢竟在外姓將領中,他是一個老資格了,可是,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李典會這麼小心眼,因為還有一個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人家“貴儒雅”,喜歡敬重、交往士大夫,不喜歡和諸將爭功,當然了,這也導致了他爬的比較慢。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李典屬於英年早逝,死的時候才36歲,還沒有來得及盡力的施展自己的才華就掛掉了,不過,不幸中的萬幸是,他還趕得上合肥大戰,這一點很重要,比如後來魏文帝曹丕,就追念了他的這一歷史功績,追諡愍侯,兒子李幀也跟著沾光,沒有立過什麼大功勞,可是,也不愁吃喝。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儒將的軍旅生涯,以及曹操為什麼把他頂到了合肥這個陣地前沿上。
28—08:開國上將李曼成(2)
還是要從李乾說起吧。
李乾在追殺黃巾軍(壽張戰役中)、*袁術、攻略徐州的一系列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和呂布作戰之時,曹操又把李乾派回了老家,去那裡“慰勞諸縣”,其實就是收買人心去了。
這個時候,呂布也盯上了這個手裡握著數千人馬,又有著豐厚人脈的豪強,於是,派遣別駕薛蘭還有治中李封前去收買李乾。
李乾表現的很忠心,堅決拒絕了背叛曹操——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就幹掉你好了,於是,採用暗殺的手段把李乾解決了。
看來好人通常是缺乏必要的警惕心啊,不然的話,他在拒絕呂布的時候就應該加強防備了。
為了表彰李乾的這種精神(畢竟,連張邈還有陳宮這樣的都被勾引了)樹立一個正面典型,曹操把這支軍隊的指揮權交給了李乾的兒子李整,又派出了兄弟部隊支援李整擊潰了薛蘭還有李封所部,一是自己的戰略需要,一是報了仇,之後,由於在平定兗州的戰鬥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於是,曹操就拜李整為青州刺史,算是最高的褒獎了吧。
不過李整命不好,死得太早,所以,沒有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