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焉的位置,然後,自己就可以獨攬大權。
於是,在他的帶領下,巴蜀群臣共同上書朝廷,表劉璋為益州刺史(一般來說,刺史死了之後,朝廷都會派一個人過來繼任,但是,地方掌權派往往會自己選舉一個人出來上書,至於朝廷那一套根本就不搭理,這也是中央權力式微的一個重要表現),中央無奈於天高皇帝遠,只好以劉璋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搞起了地方郡守世襲制。
由此,劉璋僥倖的走上了前臺,成為益州的一號人物。
從此,益州就更亂套了。
22—13:劉焉父子那點事(5)
劉璋上臺乾的第一件事,可以說是一點都不溫順,那就是以趙韙為徵東中郎將,領一支人馬出擊劉表。
巴蜀老劉家和荊州老劉家的恩怨早就有了,劉焉時代的那一次只是一個開始,到了劉璋這裡情況依舊沒有改變,這次劉璋發動對劉表的進攻也是事出有因的,當劉璋剛剛接替劉焉的位置,代為益州刺史的時候,朝廷已經派了自己的人,潁川人扈瑁為益州刺史(當年交通不太便利,又沒有電話和電報等),當扈瑁到了漢中的時候,荊州別駕劉闋連同了劉璋的屬下沈彌。婁發和甘寧發動了軍事叛變——沒有錯,就是那個甘寧,在投靠東吳之前他是劉表的手下,而在投靠劉表之前,根據吳書記載,“寧本南陽人,其先客於巴郡,寧為吏舉計椽,後補蜀郡丞”。結果,“擊璋不利”,只好跑到了荊州,這才有了趙韙後來興師動眾的行為,實在是不能完全怪罪到劉璋的頭上。
但是,後面的一系列昏招則是證明了劉璋實在是不適合當老大,或者說是不具備當老大的資格,首先就是和張魯交惡事件。
張魯,靠著老媽的交際坐穩了在漢中的位置,當劉璋繼位之後,就顯得有點驕橫,不太把劉璋放在眼裡,但是還不至於勢如水火,劉璋呢?居然殺了張魯在巴蜀的老媽和弟弟。
這就有點過分了,張魯的母親放在巴蜀(即使是在劉焉死後),明顯就是有點作為人質的意思,這樣的情況下張魯就算是囂張跋扈,也不會太放肆,在大的政治立場上還是會和劉氏站在一起的,張魯所謂的跋扈更多的是要求自己在漢中一帶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而已,劉璋其實是沒有必要下狠手的,更何況這樣乾的話對於搞定張魯沒有多大的用處,甚至是會讓形態更為惡化,但是,劉璋還是這麼幹了,史書上記載原因是張魯“不承順璋”,其實沒有這麼簡單,劉璋這麼做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討厭張魯的老媽和自己的老爸有一腿,甚至,那個“弟弟”到底是誰的也說不定啊,所以,劉璋這麼做有八成含義是洩私憤,而沒有考慮政治後果。
劉璋這樣做後徹底的把張魯逼到了和自己反目成仇額地步,本應該是拱衛巴蜀的漢中反而成了第一個要面對的敵人,而且,這也為以後更深層次的政治危機埋下了伏筆。
這是第一個致命的失誤,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首先就是龐義和劉璋的決裂。
因為張魯和自己為敵的原因,劉璋就數次派遣龐義出兵和張魯作戰,畢竟龐義和自己關係不錯(龐義與璋有舊),又對老劉家尤其是劉璋有恩(又免璋諸子於難),可以信賴,只可惜能力不怎麼樣,一連幾次攻勢都沒有得逞,不過劉璋喜歡用那些政治立場可靠的人,於是,因為張魯的部曲多在巴西的緣故,就命令張魯為巴西太守,獲取了這一帶的決斷權,軍政大權合一專門對付張魯,時間一長,缺少制衡的權力讓龐義蛻變了,開始獨斷專橫,不聽劉璋的節制,“遂專權勢”,結果倆人鬧掰了。
此乃劉璋政策失誤之二,第三,則是最為嚴重的一次危機,差點把他給搞下臺,這就是趙韙事變。
政變雖然是趙韙搞出來的,不過起因卻是東州兵,當年,南陽、三輔不少流民由於戰亂的原因都避難到了益州,久而久之,漸漸有了50000多戶,算是一股不小的勢力,劉氏政權為了儘量的利用這股勢力,也是為了便於控制管理,就從中抽調出悍勇之人,組成了一支軍隊,就是東州兵,方式、出發點和構成和丹陽兵以及青州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然了,弊端也都是一樣的,對敵人狠,對老百姓也狠,抱起團來欺負當地的老百姓,加上劉璋比較懦弱,又沒有威望,所以不能控制了,長此以往,益州人民深受其害,決定自己出來解決問題。
找誰呢?就是趙韙。
趙韙“素得人心”,成了頭號人選,而他自己也有這個心思,從當初極力擁戴劉璋的初衷來看,他就是一個有很強烈的權力慾,唯恐天下不亂的人,現在,他看到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