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玩人道主義,手下也未必答應。
同樣,對於項羽來說,也是有著同樣的考慮,我們的西楚霸王雖然接受了三位帶隊的將軍的投降(後來還封王用來牽制劉邦),但是,對於士兵卻沒有那麼好的待遇了,楚人對秦人的仇恨是有著幾代的積累的,又不能放虎歸山,又要解決肚子問題,除了坑殺,實在是沒有別的選擇。
眷顧現實利益而不要所謂的後世清名,這是白起和項羽的選擇,《投名狀》中的龐青雲也是這麼幹的,現在,同樣的課題交給了關羽。
好一點的是,關羽手下沒有那麼多的戰俘,“只有區區”30000人而已。
但是,三萬這個數字,也只是相對項羽和白起的那20萬人來說的,在當時的經濟環境和糧食儲備下,一下子多了這30000人的預算,也是一個令關羽很頭疼的問題。
眼下,迅速拿下襄陽和樊城才是重中之重,根本就沒有時間管著這30000俘虜,要知道,關羽的正規軍才30000人啊,又沒有時間對他們進行教育改造。
沒有時間教育改造意味著把他們馬上編入軍隊掉轉槍口和昔日的同僚作戰也是無從談起,如果只有幾千人還好辦,指揮的過來,30000人,萬一譁變怎麼辦?所以,要麼就地遣散,要麼像白起和項羽那樣坑殺,要麼押解回後方再行處理,也就這麼三個辦法而已。
三個做法都是有利有弊,就地遣散,可以緩解經濟壓力,但是,一旦又歸入曹軍的作戰序列怎麼辦?他們都是職業軍人啊,離了這個手藝,他們還能幹什麼?真能老老實實的回去屯田?笑話,真要有這份“勤勞”的心思的話,也就不來冒著死亡的危險出來當兵了;
坑殺,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而且可以令敵人膽寒,壞處嘛,有兩個,一個是前面講的,你今天坑殺士兵,日後就會被讀書人用筆把你給“坑殺”了,塗抹星子就把你淹死了,還水淹七軍呢你,羅貫中也不會把你給捧成八百年也出不來的武聖,另一個壞處就是對於眼下圍攻襄陽的程序會造成反效果:反正也是死,還不如抵抗到底,當年長平之戰以後,秦軍圍攻邯鄲久攻不下,就是因為坑殺之後激起了趙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也有秦軍損失不小,強弩之末的原因),而項羽敢這麼幹,是因為殺了這二十萬,秦軍的抵抗力量也就被徹底瓦解了,無所謂反抗與否。
但是,關羽則要顧及這些,一個是顧及自己的名譽,一個顧及樊城中的反抗力度。
押解回去慢慢的消化呢?其實這也只不過是把矛盾暫時轉移而已,因為這30000人還是存在的,還要消耗糧食,只不過是眼不見心不煩,甩給了後面的糜芳而已。
兩權相害取其輕,現在是三權,其實客觀點說,還是坑殺這個辦法最為有利——這裡不是在教唆關羽犯罪,有曹仁在,樊城已經不會放棄抵抗了,你再玩仁義又能有多大的效果呢?我是畜生,是因為我站在關羽立場之上,而不是所謂的什麼人道主義立場之上,假惺惺的在戰爭圈子裡,尤其是慘烈的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圈子裡探討仁義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但是,我們這個所謂的禮儀之邦在這件事上一直是自欺欺人,他們總以為一個人,一個政權成功與否要和仁義掛鉤,實際上這只是一套理論而已,現實裡完全行不通,成王敗寇,成功了,仁義再往上套也來得及,漢武帝驅逐匈奴難道是用仁義道德談判改造而來的嗎?當然是打出來的。
戰爭這玩意和金錢是兩碼事,對於君子來說,可以愛財,取之有道,但是,戰爭還要講究套路,講究仁義就有點迂腐了,兵者,本身就是不祥之物,既然玩了就要有個心理準備,太脆弱的話就不要來,從結果來看,這30000人是抵抗中被射殺還是俘虜之後被坑殺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說再多的也沒有用,《投名狀》中的龐青雲已經做出瞭解釋:逼於無奈。
但是,大勝之餘的關羽,很顯然還沒有被逼到這個份上,看多了《春秋》之後又沾點迂腐之氣,所以,也就沒有選擇這個極端的辦法,而是採用了第三種策略:押解回後方監管。
關羽的想法也許是好的,慢慢改造,說不定可以為己所用,反正只是暫時關著而已。
但是,如果關羽不能迅速的解決眼下的樊城—襄陽問題的話,那麼這個就算是隱患了,即便是拿下襄陽成功了,這個舉措也是有些弊端的,再配合另兩大失誤,這個選擇完全構成了導火索的先決要素,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一樣,30000俘虜被優待只是一個開始。
連帶著引出的第二個敗筆,那就是把這個大包袱甩給了後方之後,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