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這個好友,其次,才是對不起看走眼的曹操。
但是,如果我們事後諸葛一下的話,于禁在面對絕境的時候還真有一些做出投降的舉動的可能的。
這位以冷靜思考見長的將軍在任何的情況下都會做出在他看來是最有利的判斷,那麼,如果生存慾望此時空前膨脹的話也難保他不會做出這種事情來,因為他作戰的一個起碼標準和原則就是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現在,別看有30000人,但是任何的抵抗都是無謂的。
而且,除了不習水戰之外,如果非要再給曹操選拔于禁屬於失誤找一個藉口的話,那就是于禁的年齡。
跟了曹操三十年,由此可以看出,于禁此時的年紀至少也是五十多歲了。
快六十的人了,而且又是挺長的時間沒有親臨火線作戰的老人了。
讓一個老人摒棄掉越來越強烈的求生慾望似乎有點困難。
當然了,這個也是事後諸葛,因為後來張郃戰死沙場的時候,也是垂垂老矣,所以,這個並不是決定性原因。
好了,有關於禁的話題暫時放到這裡,有關他的事情稍後還會講到,單就水淹七軍這個戰役來講,隨著龐德的就義,于禁的投降已經結束,關羽大獲全勝,也讓他的名望緊隨劉備之後,達到了巔峰,做到了“威震華夏”。
的確是配得上這個稱號的,以30000大軍,靈活應變,一舉殲滅了于禁、龐德所部將近50000人,其中俘敵30000人,本來就有點人心思變的中原一帶這個時侯又有一些不穩了,不少不滿曹操的統治,或者騎牆派的紛紛起來響應關羽造反,而關羽呢,求之不得,許了不少空頭支票,到時候裡應外合,一旦事成,功勞大大的。
但是,那些都是以後的事情,眼下,關羽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趁著大捷,一鼓作氣拿下眼前的襄陽和樊城。
曹仁,不同於于禁,于禁可以投降,曹仁不行,他一定會拼死防守的,所以,等待他的一定是一場苦戰。
但是,考慮再詳細的關羽還是沒有想到,在短短几個月後,等待他的將是那樣一個場面——就像當初于禁和曹操沒有想到聲勢浩大的50000大軍在半個月的時間之後會是這副人間慘象一樣,而且,如此輝煌的勝利很難不讓人產生一種輕飄飄的感覺,何況關羽本身就是那種高度自傲和自信的人。
大勝之下,關羽沒有發現,三個致命的敗因已經潛伏下來,直接導致了自己最終的慘敗。
而第一個,就是自己一個看似正確的決定埋下的苦果,不能說他是關鍵性因素,但是,至少也是一個導火索。
這就是所謂的仁義。
32—10:失策,後防不穩(1)
在關羽之前,有兩個人因為在處理同樣性質問題的方式上做的過於極端而被後人詬病不少。
這兩位,一個是戰神白起,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
知道一點歷史的人應該可以猜到我要拿什麼說事了。
沒有錯,就是白起坑殺二十萬趙國降卒(為什麼是二十萬而不是四十萬在我的部落格中說過,不再講了),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國士兵的事件。
因為這件事幹的過於殘忍,所以,他們兩位一直沒有少捱罵,尤其是兩個人的結局都不太好,所以,更有好事者,把這種落寞歸結到報應上。
誠然,一下子以坑殺的方式殺掉了數十萬的已經放下武器計程車兵,是很沒有人性的事情,現代戰爭中,虐待戰俘都是無恥行為,何況是坑殺了?即便是在古代中國,滿口仁義道德計程車大夫們也不會放棄對他們口誅筆伐的。
所以,白起自裁的時候,也把這件事拿出來重提,說自己該死,幹了這麼造孽的事情。
但是,那只是臨死的時候懺悔而已(而且是不是真的這麼說了也不一定,很有可能是掌握了筆桿子的儒生們自作主張附會上去的),如果再給白起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的話,相信他還會再坑殺一次。
因為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這樣的,秦趙兩國交戰數年,近百萬的大軍展開了廝殺慘烈,趙國的四十萬大軍死亡過半,活著的也都成了待宰羔羊,作為戰勝國的秦國呢?本身連童子軍都給派出來了,國內的經濟危機也很嚴重,連自己人的糧食根本就不夠吃,還怎麼養活這多達20萬的戰俘?放掉或者編入自己的軍隊都不太可能,殺掉,也是無奈之舉,因為這麼多的戰俘萬一都因為吃不飽肚子逃亡了怎麼辦?這一仗豈不是白打了?——而且,秦國獎勵軍功,爵位的升遷和賞錢的多少和斬首敵人數量直接掛鉤,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