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的?
■ 五條標準——自食其力,按勞分配,各盡所能,機會均等,互利互愛。這是墨子代表“草根階級”提出的社會理想,也只有“草根階級”才可能提出這樣的理想。所以我把墨家學派的出現,稱之為“草根有話說”。
□ 為什麼這樣講?
■ 因為草根是勞動者。只有親自參加勞動的人,才知道勞動的重要,勞動的可貴,勞動的價值,也才會提出“自食其力”的主張。墨子便正是這樣一個人。他幾乎終其一生都親自參加勞動,成名以後也一樣。
□ 因此他對勞動和勞動人民,有樸素的階級感情,是這樣嗎?
■ 也不光是這樣。如果只有“樸素的感情”,那就不是思想家了。墨子的了不起,更在於他看到了勞動的重要性。
□ 怎樣重要?
■ 勞動是人的本質特徵。墨子說,動物是可以不勞動的。它們生活在自然界,羽毛就是衣服,蹄爪就是鞋襪,水草就是糧食。所以,雄的不必種莊稼,雌的不必搞紡織,而“衣食之財固已具矣”。人則相反,是“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不勞動,就沒有飯吃,沒有衣穿,活不下去。這就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這樣看,勞動者得食,不勞動者不得食,才叫“天經地義”。
□ 那又怎麼樣?
■ 就可以邏輯地得出四個結論,併成為四條原則。第一,每個人都要勞動,都要對社會作出貢獻。這就是“自食其力原則”。
□ 每個人都要下地幹活?
■ 不是這個意思。勞動並不就是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貢獻也不是做同樣的事情,也要有分工。分工在墨子那裡叫做“分事”,即“分內之事”。比如君王的分事是搞政治,士人的分事是當助理,農民的分事是種莊稼,婦人的分事是做紡織。這些都是勞動,都是貢獻,也都有理由、有資格得到報酬。但有一個原則——
□ 什麼原則?
■ 根據貢獻大小來獲得報酬,這就是“按勞分配原則”。也就是說,出力的得,不出力的不得,多出力的多得,少出力的少得。或者說,有貢獻的得,沒貢獻的不得,貢獻大的多得,貢獻小的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