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只有幾十個,家就成百上千。至於家臣和士人,恐怕就成千上萬了。如果問題出在“犯上作亂”,豈不意味著上萬個白領,個個都比老闆牛;成百的子公司,家家都比分公司大?請問這可能嗎?
□ 當然不可能。
■ 所以“犯上作亂”決不是“天下大亂”的原因。即便是原因,也只是表面原因。
□ 根本原因是什麼?
■ 弱肉強食。
□ 此話怎講?
■ 因為只有那些實力雄厚的諸侯、大夫、家臣,才能“僭越”。諸侯實力雄厚,就可以不把天子放在眼裡;大夫實力雄厚,就可以不把諸侯放在眼裡;家臣實力雄厚,則可以不把大夫放在眼裡。說到底,起作用的,還是槍桿子和錢袋子。
□ 問題是這些人,又怎麼會比他們的老闆更有實力呢?
■ 巧取豪奪,吃出來的。打個比方說吧!按照周公的設計,天子好比是龍,諸侯好比大魚,大夫好比小魚,家臣好比蝦米。正常的秩序,應該是“魚有魚路,蝦有蝦路”,大魚、小魚、蝦米“和諧共存”。就算要吃,也沒有蝦米吃小魚、小魚吃大魚的道理。然而從孔子那時開始,甚至在孔子之前,蝦米就已經吃起小魚來,小魚也居然吃起大魚來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肆 草根有話說(3)
□ 這又是為什麼?
■ 只有一種可能,即那些蝦米和小魚,先吃了別的更小的蝦米,更小的小魚。等到大蝦米吃了很多小蝦米,吃得自己比小魚還大,它就開始吃小魚了。某些小魚能夠吃大魚,某些大魚能夠叫板龍王爺,也一樣。所以,表面上看是“犯上作亂”,實際上卻是“弱肉強食”。這就是當時所謂“資產重組”的本質。
□ 這就是墨子看出的問題?
■ 正是。因此墨子把當時社會的問題,總結為十五個字。
□ 哪十五個字?
■ 強執弱,眾劫寡,富侮貧,貴傲賤,詐欺愚。具體地說,就是強勢的威脅弱勢的,人多的壓迫人少的,富有的欺負貧困的,高貴的傲視卑賤的,聰明的欺騙遲鈍的。說到底,還是弱肉強食。
□ 請問這與周公創立、孔子維護的“封建秩序”,又有什麼關係呢?
■ 因為那玩意是總根子,是罪魁禍首。
□ 這又怎麼說?
■ 我們要問,封建制度是什麼制度?等級制度。封建秩序是什麼秩序?等級秩序。在封建制度下,政治實體分三等,天下、國、家。人也分三等,貴族、平民、奴隸。貴族當中,又分四等,天子、諸侯、大夫、士。諸侯當中,又分五等,公侯伯子男。此外,還有男人與女人不平等,嫡子與庶子不平等,長子與次子不平等,君子與小人不平等。總之,天上日月星,人分三六九。不平等,在周公和孔子那裡,居然成了天經地義,豈非太不像話?
□ 墨子是主張平等的?
■ 是。墨子認為,人與人天生平等,應該平等,必須平等。現在天下之所以大亂,世道之所以不太平,就因為之前的制度不平等。比方說,儒家那個“封建秩序”規定,男尊女卑,父尊子卑,君尊臣卑,這豈非公開宣佈可以“貴傲賤”?高貴的可以傲視卑賤的,則強執弱,眾劫寡,富侮貧,詐欺愚,不也都順理成章?由此產生的結果,不正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只不過,周公他們沒有料到,某些大蝦米吃了很多小蝦米以後,就會去吃小魚;或者某些大魚吃夠了小魚以後,就會叫板龍王爺。這可真是“自作自受”。
□ 所以儒家那一套,不但救不了市,反倒是放火?
■ 太對了!這正是墨子的意思。而且在墨子看來,問題還遠遠不止於此。
在墨子看來,當時的社會完全沒有公平和正義
□ 除了人格不平等,當時的社會還有什麼問題?
■ 分配不公平。墨子說,在當時的制度下,有些人毫無貢獻,卻榮華富貴;另外一些人,而且是許多人,辛辛苦苦,勞碌一生,卻缺衣少食。前一種情況,墨子稱之為“無故富貴”。後一種情況,墨子沒有定義,恐怕就只能叫“無故貧賤”了。
□ 這麼說,墨子也承認富貴貧賤的差異?
■ 承認。畢竟,“平等”不是“平均”。既然是“社會分配”,就總會有多有少,有得有失,不可能完全一樣。而且,墨子還認為,希望富貴,不願貧賤,也是人之常情,沒什麼不對。問題是富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