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輸送車。輪式車輛的造價和耗油明顯低於履帶車輛。對付已經被分割的敵人使用摩托化步兵師顯然更加經濟。同等供給下戰鬥力也會比較高。畢竟在對包圍圈內部的對手發動進攻的時候,一個裝甲師絕對比不上三個機械化步兵師。因為後者的火炮和步兵數量要遠多於前者。而坦克在消滅包圍圈的殘敵時並不比火炮好用多少。坦克的作用是機動性和突破堅固防線,站樁輸出並非其所長。
此時的華夏是這個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國,這沒錯。但是對面的德國也不是魚腩。參考一下歷史上2戰的交戰規模,雙方單純陸軍都要好幾百萬。沒有哪國的工業可以讓這幾百萬陸軍都變成裝甲師。無論如何都要分出個三六九等來。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組織一支高效的軍隊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戰爭同時在伊朗和印度展開的話,那麼延綿數千公里的戰線顯然需要大量的步兵進行防禦,所以華夏必須加緊機械化步兵和摩托化步兵的建設。
此外,隨著兵力的進一步增加。單純的師級單位已經無法支援一個方向的戰鬥,即使對方比你弱,即使你使用的是近2萬人的大編制。但是終究不夠用。這次戰爭的末期,田勇的表現不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為了完成某個戰役任務,那麼必須以軍甚至集團軍的規模來編組下面的部隊。某一個軍必須具備獨立完成某個區域戰役任務的能力。根據陸軍部門的建議,華夏決定在這場戰爭結束後構建新的裝甲軍。作為戰役級別的編制。
一個裝甲軍將擁有1個裝甲師和3個機械化步兵師。同時還將有若干裝甲軍直屬單位。比如說軍屬炮兵、軍屬獨立重灌營等單位。甚至還會有一些直屬的空軍單位。根據情報現實,德國人的一款比歷史上的虎豹還要優秀的重型戰車已經接近投產,雖然英美等國對此表示懷疑,但是熟知歷史的徐傑相信這個情報的準確性。這一次華夏沒能碰上德國的鋼鐵野獸,但是不代表下一次就能避免。50多噸重的重型戰車想要配給裝甲師恐怕有些太過了,所以徐傑的意思是現看產量。如果產量不夠的話就組成類似德國2戰的虎式重型裝甲營這種強化單位配給裝甲軍。如果產量夠的話再將部分車輛配屬到師。
“下一次,當我們再遇上德國陸軍的時候,我們絕對不能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對手。不要把希望都寄託在優勢的裝備上。德國人並沒有拿出最優秀的裝備。”在給彭毅的回信中,徐傑一方面肯定了對方的意見,另外一方面則按時華夏要對德國可能擁有的裝甲優勢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在隨後的報告中,彭毅也提到了奧匈軍團。施拉格的表現並不像媒體上說的那麼不堪,實際上,如果不是華夏留有最後一支預備隊並且配合強大的戰略空軍進行攻擊的話。那麼最終鹿死誰手還難說呢。根據戰後華夏的推演,如果沒有戰略空軍的介入,施拉格甚至可以透過逐次抵抗成功的撤回出發陣地。即使在華夏全力施為的情況下,4個奧匈精銳師最終也有一個半師的人員逃出昇天。當然。他們的重灌備幾乎全丟了。如果不考慮裝備因素的話,施拉格手下精銳的奧匈軍團的戰鬥力並不比南線的德國師差。理論上要比美國軍隊強上一些。
施拉格的指揮能力並不差。如果讓他在德國或者華夏這種一流強國的軍隊中任職的話,他會做的很好。無論是攻擊還是防禦至少能做到穩妥。在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也能堅持到底。如果不是他強悍的意志和行動力的話,已經潰散的奧匈軍團根本不可能回到基爾庫克。在空中有上百架重型轟炸機攻擊,地面有追兵的情況下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不容易了。
不過不管如何。華夏總算打贏了這次戰役,雖然損失也很大,按照彭毅的說法,我們幾乎丟光了1個半伊朗裝甲師和半個俄國軍團以及1個華夏裝甲師的裝備。想要成建制的恢復伊朗師是不可能的了,也是沒有必要。事實證明,同樣的裝備在伊朗人手中效率是最低的。華夏的補給能力不可能一下補充3個師的裝備,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後補充好華夏和俄國軍團的裝備還是可以的。
空軍方面雖然損失不是很大,但是卻透支了留在伊朗的大量的燃油和彈藥。飛行員的疲勞和飛機的磨損同樣不能忽視。在下一階段中,秦嶽的空軍只能保證制空權不落入對手的手中,至於對地支援就只能看著辦了。
不過最終的結果還是能讓人接受的。德國南線的兵團損失了不下2個師的裝備後已經無力北進。奧匈軍團的精銳也蕩然無存,除了北面遲遲無法投入戰鬥的兩個德國裝甲師之外,基爾庫克附近似乎已經沒有能阻止華夏進攻的力量了。也許除了圍城戰可能算得上一場硬仗外,華夏想找個對手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