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安和呂貝南部隊發動進攻。這一次,兩人的運氣就不那麼好了,因為田勇獲得了超乎尋常的空中支援。大量裝備著空心裝藥反裝甲子母彈和40MM機關炮的狐蝠式飛機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整整6箇中隊近百架的各種飛機在低空盤旋著,他們尋找著地面上所有可以攻擊的目標。40MM炮如同打樁機般的聲音不時在戰場上響起。缺乏足夠防空力量的同盟國裝甲部隊要麼躲藏起來要麼選擇撤離。成建制的抵抗在田勇的裝甲部隊和空軍的打擊下變的支離破碎。而僥倖生存下來的殘餘力量也往往因為缺乏彈藥和油料而最終被放棄。
在事不可謂的情況下,古德里安收攏了部隊後撤離戰場。而華夏似乎對施拉格更感興趣,所以並沒有派遣太多的部隊來堵截他。依靠較好的機動性和從友軍那裡“借來”的燃油和車輛,古德里安再一次從戰場上安然脫身。相對而言,呂貝南就很倒黴了,他最終沒能回到基爾庫克,而是去了華夏的戰俘營。他和他的部隊可謂是鞠躬盡瘁,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直到華夏部隊距離他的指揮部不到500米時,他才下令投降。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未完待續。)
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落幕和影響
“施拉格又一次失敗了,他的撤退的功夫在實戰中再一次得到了磨練和提升。和上一次在義大利的表現不同,這一次他撤出的部隊顯然要比上次多一些。當然,這可能是因為華夏部隊兵力不足。如果單純論逃跑的功底的話,他應該是同盟國將領中最優秀的,因為自從1戰結束後,他指揮的戰鬥結局都是逃跑。”當巴比倫行動結束後,美國人的《時代週刊》以一種嘲諷的語氣這樣評價這位奧地利將軍。不過實際情況如何,並不是一本雜誌幾句話就可以說清的。華夏內部對奧匈軍團和整個同盟國此次戰鬥的表現有一個更為客觀的評價。
整個戰役可以分成兩大階段,第一階段自然是華夏和德國人在南線爆發的戰鬥。華夏裝甲力量比德國人更強,而且編制更為合理,單純依靠陸軍就可以應對絕地大部分情況,無論是坦克戰、攻堅戰還是炮戰都表現的遊刃有餘。雖然在某些戰場上會吃些虧,但是總體而言依靠優勢的裝備,華夏裝甲部隊的戰鬥力是高於德國的。但是高的也有限。德國人依然可以拖延華夏陸軍的進攻,並且依靠較為充裕的步兵力量來防止突破口的擴大化。
於是過於倚重灌甲力量而步兵不足的華夏部隊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尖銳的裝甲矛頭可以撕開對方的防禦,但是卻沒有足夠的步兵來擴大裂口,並且及時的包圍對手。於是這樣做到結果就是,華夏裝甲部隊屢次擊潰對手,但是對手利用華夏突破後短時間的停頓可以將殘破防線上的部隊撤離,然後重新整合填到下一道防線。然後華夏繼續突破,德國人再次撤離重整。華夏可以不斷擊潰對手,但是卻無法趁勢吃掉對方的重兵集團,雖然在南線的戰鬥中摧毀了德國人大量的技術裝備,但是德軍人員損失不算太大,滿打滿算損失了不到2個師。
“從效率上來講我們的戰術並不高明。德國人理想的戰術是裝甲部隊突擊,然後後續的機械化步兵分割包圍對手。並最終殲滅對方的重兵叢集。但是可惜的是他們的裝甲矛頭不夠銳利,往往在進攻的時候就已經摺斷。而我們恰恰相反,我們的裝甲部隊幾乎包辦了一切,突破用坦克。分割用坦克,最終吃掉對手還是坦克!裝甲單位畢竟有限,卻要承擔幾乎所有的任務,這是對資源的浪費。當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兵力不足。但是我們確實缺乏足夠的步兵單位。也許現在戰爭規模並不大的情況下我們還可以依靠少量精銳的裝甲師來獲得勝利。但是隨著未來大規模戰爭的爆發,裝甲部隊的比例一定會下降。戰爭需要的不僅僅是精銳,還需要大量的普通部隊。”在戰後的總結中,彭毅較為客觀的評價了雙方的戰法。而這也引起了徐傑的注意。
徐傑穿越前就不是陸軍。對陸軍的瞭解比較有限。他使用了大編織來保證陸軍師級單位的戰鬥力。並且使用機械化步兵師作為裝甲部隊的補充,這兩點是好的,但是同時卻對步兵師並不是很關注。在義大利小規模的陸戰中這個問題還不算明顯,畢竟戰爭規模小。但是在伊朗戰爭中,這種情況就開始明顯了。相對於步兵師來說,裝甲部隊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大量坦克對耗油和部件的消耗讓華夏補給能力已經有些捉衿見肘。
甚至於參謀部在報告中提到了一個裝甲師的消耗能供給三個摩托化步兵師。原因就在於後者沒有那麼多的坦克和裝甲車,步兵機動也是靠卡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