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一方面德國知道奧匈加入後一定會分掉自己和土耳其的一部分利益。但是另外一方面,德國人又很難拒絕這個建議,土耳其人的戰鬥力實在堪憂,而德國力量確實不那麼富餘。在糾結之下,德國人同意了奧匈帝國進駐兩河流域的德軍基地,但是是否讓他們上陣還要看情況,如果德土兩國能自己解決問題的話,自然就不需要奧匈了,如果不行的話,再讓奧匈陸軍當預備隊吧。
感謝書友zhouyu1976的打賞~~~。以及書友ranky的月票支援~~~。(未完待續)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戰爭臨近(大章)
隨著時間的流逝,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在1戰後的第二次較量即將在伊朗拉開序幕。1920+15年。雙方的戰爭準備不再掩飾。德國將第一、第五和第六三個重灌甲師的主力調往兩河流域南部地區,同時伴隨三個裝甲師前往的還有另外4個步兵師和部分後勤單位。在短短數月之內,該地區的德國陸軍數量從3萬增長到15萬左右(包括後勤單位)!雖然部分重灌備還沒有到位,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戰爭已經進入倒計時。
三個裝甲師大概擁有600輛可以戰鬥的各種坦克。再加上配屬的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德國陸軍第一波攻擊的能量已經相當可觀了。而一共7個師的規模能出動的兵力也在10萬左右。而相對於防禦南部伊朗的美英軍隊來說,後者的力量就要差很多了,到目前為止,美英許諾的部隊總量不過8萬左右,坦克裝甲車輛500輛左右。論規模不到德國人的一半,而論戰鬥力的話恐怕就只有三成左右了Z徐傑看來,被擊敗是肯定的,關鍵是能拖多長時間!
∠線方面德國人並不打算一開始就全力施為,德國人計劃先投入兩個裝甲師和兩個步兵師作為主力,而剩餘的兵力則作為整個戰區的總預備隊。倒不是德國人小瞧美英軍隊戰鬥力。而是對北線的土耳其號奧匈帝*隊十分的不放心!如果說南線是同盟國佔優的話,那麼北線則是華夏和伊朗佔優。至少從番號上來看,北線的華夏和伊朗聯軍一共擁有4個裝甲師,其中2個是伊朗人的,而另外2個則是貨真價實的華夏一線裝甲部隊!
“根據可靠情報,華夏裝甲師的規模要比我們大一些。一個師的坦克、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大概有250輛左右。僅僅計算2個裝甲師的總兵力,就已經和我們部署在一線的部隊差不多了。如果再考慮裝備質量差距的話,那麼即使我們和對手發生正面決戰。戰況也會很不樂觀。,我並認為奧匈帝國的兩個次等裝甲師和土耳其人的部隊能夠正面擋轉夏和伊朗部隊的傾力一擊。他們的目標是基爾庫克。這個油田十分關鍵。絕對不能出現任何閃失,所以我希望要麼從本土抽調新的部隊來鞏固北線的防禦,要麼抽出一個裝甲師作為總預備隊。”在一次陸軍內部會議中,曼施坦因不無憂慮的說道。
曼施坦因的話給德國陸軍高層敲響了警鐘,但是他們隨後發現抽調部隊增援並不是那麼一蹴而就的事情。一個裝甲師200輛坦克和上千輛卡車外加大量的自行火炮等重灌備運輸起來十分困難,而且消耗更是巨大。如果要再加一個裝甲師的話那麼對目前德國前線的燃油和彈藥庫存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的挑戰。同時讓德國人感到擔憂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夏和伊朗的準備也會更加充分。時間未必是站在德國人一邊的。
☆終德國總參謀部做出了一個折衷的決定,抽出一個獨立的裝甲師作為總預備隊。同時為了應對南線裝甲力量可能存在的不足,德國陸軍決定在戰爭爆發後派遣若干個獨立裝甲營來彌補裝甲力量的不足。這些獨立裝甲營中存在一定量的輪式裝甲車輛。而且不配屬遠端支援火力,所以可以節省大量的補給單位。在的德國人看來,雖然這種一半履帶式戰車一半輪式戰車的搭配有些不倫不類,和華夏德國的真正裝甲部隊碰上絕對吃不了兜著走。但是對抗孱弱的美英部隊還是夠了。這也算一種方便快捷的提升戰鬥力的方式吧。…
最終德國和土耳其以及奧匈帝國達成了一致,雙方同時從西面和南面兩個方向發動進攻。德國陸軍會盡快在短時間擊破華夏側翼的美英聯軍而土耳其和奧匈軍隊則要牽制住華夏和伊朗軍隊,防止對方合成一股一起對付德國陸軍。按照德國人的計劃,德國陸軍將在空軍的配合下在2周內的時間擊潰美英聯軍,然後繞道華夏和伊朗軍隊的側後方和土耳其以及奧匈軍隊形成一個鉗形攻勢。
至於另外一種可能。華夏在開始階段直接發動對土耳其的進攻,同盟國也做了安排,那個裝甲師就是保護基爾庫克的最後一根保險絲。按照德國人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