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重。
古時迎親在黃昏,婚禮的取義就在於此。《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時行禮;故曰婚。”《說文》:“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婚;婦家也。”
先秦時親迎的程式比較簡單。新郎受父之命迎親,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門響應,新郎進門要獻出禮品雁,這個禮俗叫“奠雁”,是古婚禮中比較重要的議程。然後,新郎要把新娘很禮貌地接到車上,迎往家中。“婦至,主人揖婦以入”(《儀禮…士昏禮》)。後世的迎親之舉似乎要複雜得多。親迎的隊伍往往比較壯觀,有多至幾十人的。新娘在漢代和唐代都是坐車,宋代以後才流行起人們所熟悉的花轎。在迎親的隊伍裡,也包括鼓吹的樂隊等。清代北京的婚禮,大多有模仿帝王的儀仗的趨向。迎親的隊伍裡有許多挑夫拿著“開道”、“迴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燈,還舉著金瓜、斧鉞等兵器。新郎戴官帽,新娘則鳳冠霞帔。因為婚姻是人生大事,雖然這些舉措逾禮,官府一般也不干涉。
迎親的轎子要有人壓轎。舊時北京是用娶親太太盤腿坐在轎子裡壓轎,有些地方則用父母雙全的男孩子壓轎,祝願新婚夫婦和合到老,早生貴子。
迎親的隊伍來到女家,有一系列的儀俗,如“攔門”、“唱喜歌”、“娶方送禮品”、新娘“哭嫁”等等。
娶親的歸途,必須走另一條路,因此有時繞著道走,稱“不走回頭路”。如果遇到廟宇、水井、祠堂、墳墓、大石頭、大樹等,都要把娶親轎子遮起來,為的是避邪。
娶親的隊伍回到男家時,也並不馬上進門,而是把喜轎關在門外,俗信稱此為“憋性子”,意思是指把新娘性格憋得柔順些。此外,還有很多習俗:
A、撒谷豆
喜轎進門後,撒穀子、豆子、草節等,用意是避邪。這是一項比較古老的儀俗,宋代以後比較流行。其用意在於避“三煞”(青羊、烏雞、青牛之神),三煞忙於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現代新娘子下車撒花紅紙屑,或許就由此而來。
B、跨火盆
喜轎到院子裡,要從預先擺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過,意思是燒去一切不吉利的東西,日後夫妻會越過越紅火。
C、傳袋
“新婦進門,布袋鋪地,碾轉更換,令步其上,謂之傳袋,猶言傳代也”。
D、拜堂
入洞房以前,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儀式,就是拜堂,俗稱“拜天地”。唐代以前就比較流行。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有些地區(華東、西北)還要“拜人”,即拜送禮錢的人。只要比新郎輩分大或雖然同輩但年齡比新郎大的人,都要拜。拜人時,司儀按預先擬好的禮單唱名,然後由“接禮的”找所唱者接禮。接來後,司儀唱“×××禮錢×元,磕下啦”,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禮。客人多的時候,這種儀式要進行一二個小時。
拜堂之後,就是大宴賓客,這裡也有許多講究,不贅述。
E、洞房禮俗
新郎新娘入洞房以後,還有一系列儀俗
a、坐帳
也稱坐福,即新郎新娘雙雙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把自己的左衣襟壓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應該壓倒女人一頭。
b、撒帳
是指親人在新人入洞房後,把喜果等撒向洞房的每一個角落。這一儀俗始於漢代。所撒的物品一般常見的有棗、栗子、花生等,利用其諧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著生”。
c、子孫餃子
女家包好帶來,男家煮熟。吃的時候,一群孩子在窗外問:“生不生?”娶親太太或新郎答:“生!”或者乾脆把餃子煮得半生不熟,讓新娘自己說“生”。這叫“討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d、同牢合巹
同牢,指夫妻入洞房後,同吃一牲(豬、牛、羊之一)。吃的時候,新郎臉朝東,新娘面朝西,一起吃牲牢,表示從此是一家人。
合巹,是指新人一起喝酒。唐時稱雙杯酒,宋時稱交杯酒。喝酒時,二人同時喝掉一半,然後交換喝盡杯中酒。喝完後,擲杯於地。兩個杯子若一仰一合,象徵和諧,大吉大利。
e、鬧洞房
漢代已十分流行,現代此俗猶存。鬧洞房除了逗樂以外,還有其他意義。可以驅除冷清,增添歡樂氣氛,融洽人際關係。“新婚三日無大小”,誰都可以和新娘子鬧,尤其是姐夫和小舅子、小姨子之間;長嫂和小叔子、小姑子之間,這種關係更為隨便,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