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天,你不分忠奸,枉為天,地啊地,你不辨是非,何為地……鑼鼓點子鏗鏘有力,戲臺上,那一身華麗元帥服的俊俏小生,抱著另一個白衣散發的男子,面對臺下,一句句唸白,說得是激昂起伏,動人心絃,最高昂處,忽轉唱腔:“恨不當年沙場死,勁節啊,一世英雄,奈何不死於戰場,卻亡於刑場……”語氣一頓一挫,再轉至高至極處:“蒼天啊,恨不當年沙場死……”
一句未竟,戲臺下,轟天的掌聲,叫好聲早已響成一片。
這場《生死別》,已經唱過最高潮,最好的唸白,最好的唱段,最好的身法,剛才那一番血淚處斬,那一番苦痛掙扎,那一番生死相別,都已經演過,念過,唱過,剩下的,無非就是些交待後事的餘波,不必再屏息閉氣地觀賞了,看官們只管用力拍手,死命叫好,好好地給自己看好的角兒捧場子就是了。
這《生死別》雖是新出來不久的戲,但因為詞好曲好故事又感人且不落俗套,轉眼間,便已傳遍大江南北,大趙天下。
這出戏,說起來,講的竟還是本朝的真事。
話說本朝本代,生出一對蓋世的英雄來。風勁節將軍和盧東籬元帥,當得是文武雙全,忠義無雙的奇男子。
他們鎮守邊境,力抗陳國大軍,保得舉國百姓安樂自在。又豈知,從來忠良遭忌,竟有那一干奸臣小人,看不得英雄得志,遂以陰謀手段處處陷害。
也合該是英雄命中有一場劫難,便是英明聖主,竟也無意中受了小人所惑,降旨以貪墨之罪將風勁節直接在軍中處死。
將軍乃忠義及天之士,雖有滿腹冤曲,又怎肯抗旨不遵。在那邊關之內,校場之上,英雄血濺三尺,而三軍呼冤痛哭。
他的至交好友盧元帥,撫屍悲嘯,淚盡而血,自此一病不起,輾轉床榻之上,再也無力理事。
不想奸人仍不肯停止迫害,再施辣手。半個月後,聖旨再至定遠關,因查主帥盧東籬,亦涉嫌風勁節貪墨一案,下令押回京中受審。
盧元帥何許英雄,豈肯再受刀筆吏之辱,雖掌三萬大軍,到底不肯妄舉義旗,毀了自家忠義名頭,接旨之日,便朗笑三聲,伏劍自盡而亡。
兩位英雄,一雙將星,先後殞命於奸人之手,思之令人嗟嘆。
幸好,公道二字自在人心。
那風將軍死後,蒙天成蒙將軍大義凜然,拼死力保,最後才免了將軍人頭被傳送諸邊示眾之辱,令將軍可以全屍下葬。
而盧元帥身亡後,京中早有義士暗中把元帥的妻兒救護而去。抄家的官員到了盧府,見一軍之帥,不過居寒街陋巷,已感驚奇。再入內查搜,二品大員,家內別無財物,不過簡樸整潔二字罷了。唯有一間房門,上加重鎖,不知其中何物。查抄者破鎖而入,卻見房整齊羅列著歷次皇帝所賜之物,哪怕一筆一硯,一綢一緞,亦從未動用,只以黃綾覆蓋,認真排列供奉。回頭再問左右四鄰,方知這所謂元帥府中,以前竟只有一叟一婢以應粗使,日常諸務,皆夫人親力為之。
查抄官員細思元帥所負貪墨之罪,不覺感慨而淚下。
元帥府所抄財物竟不過百餘兩,清冊遞於御前,上亦略有神傷悔愧之意。然滿朝文武,皆懼奸徒兇焰,無一人敢出列呼冤。
只是衣金飾紫之輩紛紛退卻,民間不平之聲卻漸起。話說將軍元帥雙雙殞命後,二人的不少親兵都心灰意懶,紛紛要求去職而去。好在以副帥身份臨時代掌全軍的蒙天成將軍,體恤眾人傷情,對無法勸說之人,不但應允為他們解除軍職,消去軍籍,甚至人人加厚恩重賞,讓他們榮寵歸去。
隨著這些人四散於大趙各地,有關兩將英雄受冤而死的故事,在全國不脛而走。將軍英雄之行,元帥待士之厚,將軍受死之慘,元帥含冤之痛,諸般細節,無不繪聲繪色,震人心魂。
隨著這些故事的流傳,將軍與元帥的相知相投,二人曾為國做下的諸多壯舉,更被一一拿來,濃墨重彩地加工,講述,漸漸得,二人就成了世人眼中口中完美的傳奇。
百姓們都很自然地認定,那兩個人是完美無缺的,那兩個人,是這世上所有英雄的道德典範,國家能平安,大家能過安生日子,全仗著那兩個人多年抵禦外敵。
將軍與元帥身死之後,國失長城卻能安保無恙的原因,是因為陳國適時發生內亂,陳王暴死,二王子於混亂中登基。此時當朝瑞王挺身而出,建議遣使議和。陳國新君也慨然應允,許下互為兄弟之邦,永不侵擾的諾言,並當即派出龐大的使團,奉上珍貴的禮物和美女寶馬,還贈大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