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部分(2 / 4)

小說:大唐極品閒人 作者:那年夏天

物種杜承業從來都沒接觸到過,整理起杜睿那些關於這些新物種的耕作方法來,難免會出現一些偏差。

杜睿現在急著去看看這一年的成果,雖然遠離了長安,遠離了大唐的政治核心,杜睿原本應該是無官一身輕,好好的享受一番生活的,可是一個人沒那麼容易改變自己十幾年,二十年的習慣,杜睿很清楚,自己還是很在乎這個國家。

他知道商業能帶給大唐更大的利益,也在極力推動大唐商業,乃至海外貿易的發展,可是就目前而言,大唐最要緊,在社會當中佔據主導地位的依然還是農業。

生活在一個封建社會制度之下,任何人都知道農業才是這個國家的主體產業,是國家的命脈。“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也正是反映了這種思想。

封建統治政局穩定時,農業發展,人口增長,農民辛勤的勞動創造了“四海無閒田”的農業盛況。政局動盪時,農民的生活在奢侈荒淫的統治者的殘酷壓榨之下日漸貧困,種糧也好,養蠶也罷,即使是種花的花農,在封建時代也幾乎無一例外的受到剝削,即使他們所生活在的是一個盛世當中。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制度之中,重農抑商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為此,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透過發展農業,封建國家可以徵收穩定的土地稅來保證財政收入,還有利於社會穩定,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統治者認為,發展工商業不如經營土地使生活有保障,還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因此,重農抑商、以農立國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治國主張。

雖然杜睿變法,提高了商人的地位,可是他也很清楚,一個制度的建立,並不是那麼好改變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在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時間,小農經濟的模式更是根深蒂固,想要一下子將大唐這個龐大的帝國拉入資本主義時代,領先世界一大步,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只不過杜睿的心中也有隱憂,蓋因小農經濟是大唐的經濟基礎,而在大唐,農民佔整個國家人口的絕大多數,而農業是很脆弱的,特別是自然災害,戰爭發生時。

但是現在就極力改變顯然也是不合時宜的,縱觀歷史,每一個統治者也都重視農業,為了使農民生活有保障,極力滿足農民簡單的生產生活需要,這樣自然有利於社會的安定,農民過的好,國家才有財政收入,有兵役,徭役的充足人員。

可以說重視農業是古代中國封建王朝的立國之本,如漢朝“文景之治”,清初“康乾盛世”都極其重視農業,興修水利工程,輕徭薄賦。農民問題得到解決,國家才能富強。

可是千百年來,華夏民族農民的問題就沒有過得到解決的時候,無論是所謂的黑暗的舊社會,還是新社會,都是如此,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言論上的重農抑商,未必會導致實際的效果。而在華夏傳統思想中還有一條“不與民爭利”,令一些人感到頭疼的地方也正在於此,按照一些人通常的觀點,比如在漢代反對鹽鐵官營的儒士,他們明顯是鼓吹讓私人的商業生產活動有多的自由發展的空間,那麼應該算作重商一派,但偏偏這些儒士又口口聲聲的農本商末,口口聲聲的縮小商業的作用。

然而實施情況卻是他們一邊在極力的反對國與民爭利,另一方面卻也在經商,將大把的財富裝入自己的口袋,卻不願意為國家繳納賦稅。

而竭力鼓吹商業重要性,認為商業活動本身就創造財富的漢代名臣桑弘羊,卻又偏偏竭力要推行商業國有化的政策,竭力要加強對私人商業活動的管理和控制。

這種理論和政策的矛盾,似乎無法調和。這導致許多後世研究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學者,本身也似乎出現了精神分裂。他們在抨擊中國重農輕商的傳統的時候,不得不把反對桑弘羊的那些儒士的農本商末的言論拿過來做靶子,破口大罵,猛烈批判,以此作為中國落後停滯之根深蒂固的心理傳統文化淵源的根據,然而一旦涉及到實際的政策層面,他們卻又不得不站到他們剛才還在批判大罵,視為保守和落後的儒士賢良文學的一邊,對桑弘羊執行的政策口誅筆伐竭力聲討起來。

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評價問題,在資本主義經濟思想發展的歷史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