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象的東西。我對他的作文有了信心,從此任他自己去寫,不再插手了。
到了四年級以後,我發現北北的作文並沒有如我想象的那樣“入了門”。只要晚上的作業中有作文,他就會愁眉苦臉,遲遲不下筆。怎麼回事呢?我輔導了他幾次,發現這個孩子太不擅長“虛構”,也不擅長謀篇佈局。三年級的時候寫的大多是童話式、科幻式的小作文,他的想象力和思辨力還可以,基本能把三四百字的小文章撐起來。
我一直認為,作文很難教,手把手教出來的,可能更類似於八股文。真正寫好作文,需要靠個人的悟。所以我對他的作文沒有很在意,讓他慢慢去體會吧。與此同時,我引導他看了大量的課外書,家裡書櫃中的書,不管是他的還是我的,只要他有興趣,我就支援他閱讀。只要他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就算對作文起步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我也不在乎。也許有一天,他看過的書,積澱到一定程度,他就會開竅了。況且,閱讀的意義主要並不在於寫作文。
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這幾年,除了適合他的年齡段讀的書之外,比如《魯賓遜漂流記》、《海底兩萬裡》、《小王子》、《夏洛的網》、《昆蟲記》等等,他還看了很多成人看的書,比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魯迅小說集》、蕭紅的《生死場》和《呼蘭河傳》等等,最近還看了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麥家的《風聲》、《麥田裡的守望者》、《追風箏的人》等。有時候我懷疑他是否看得明白,但是看他津津有味、自得其樂的樣子,知道他肯定是從中獲得了樂趣。他看完《風聲》的小說之後,正好我們又一起看了電影(我沒有看小說),他便將電影和小說的差異,給我講得頭頭是道。
看來,孩子的閱讀能力還是不錯的。作文不擅長,慢慢來吧。在我看來,擅長閱讀比擅長寫命題作文更重要。
怎樣培養一個讓家長省心的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變成孩子自己的事情。
北北在一、二年級的時候,晚上做作業時,偶爾我會在旁邊督促一下,適當關照一下,然後讓他自己做。等他做完之後,我再來檢查,主要是看書寫是否認真,再看做作業用的時間是否太長。如果時間太長,說明做作業時精力不夠集中。那麼下次做作業的時候,我會根據作業量的多少,給他規定時間,督促他在規定時間內做完。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做完了,而且做得比較認真,可以給他點小獎勵,可以是語言上的讚美和鼓勵,也可以是小玩具、小禮物。
小狼灰灰(2)
這樣,上了三年級之後,北北就養成了主動、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但是,有時候依舊在做作業時精力不夠集中,比如一邊做作業一邊又想吃東西。這是我不允許的,做作業時必須全力以赴,不允許分心。如果孩子特別餓,那麼我讓他先吃點東西,吃完東西之後,再做作業。我知道有的家長習慣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不斷地噓寒問暖,或者一會端來水果,一會拿來飲料,生怕孩子累著、餓著。我很反對這種做法,這種“關心”實際上是對孩子的打擾,使孩子難以集中精力。
我經常給北北講的一個道理是:做完作業之後才能玩,而要想多玩一會,那麼你就要提高做作業的效率(當然,太潦潦草草是不能過關的),要提高效率,唯一的辦法就是聚精會神。
從四年級開始,北北做作業總是很主動,效率也很高,不需要我進行任何督促了。每天晚上我只是最後大約看看他的書寫是否認真,然後簽字。
至於孩子作業中是否有錯誤,我一般也不去細察和訂正,我總是叮囑他,好好聽老師糾正答案,哪裡不會,更要注意聽老師的解答。
我這樣做的原因有三個:一個是我希望孩子的作業真正反映出他的實際學習情況,如果我幫他都改對了,老師就不能瞭解孩子的真實情況;另一個是,我希望孩子帶著疑問去聽老師的講解,加深印象;還有一個原因,我擔心自己的講解跟老師的講解有出入,孩子無所適從。
當然,這只是指書本上的內容而言。如果是課外知識,我會根據自己的知識面,給孩子做些比較輕鬆的擴充套件和介紹。比如有些詞語的解釋,我會隨口舉出些生動有趣的例子,讓孩子領會。
我從前有一個同事,從孩子剛上學起,做作業的時候她就全程陪讀。後來孩子上中學了,還是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一米八的大小夥子了,還是嗲聲嗲氣地讓媽媽陪著,媽媽不坐在旁邊,就沒有主心骨。我覺得這不但影響了家長的正常生活,也影響了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