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同一物種。自然人類學的研究,迫切需要收集同一遺傳模式裡的變化特徵——我們稱之為多型性。“多型性”一詞來源於希臘語“多種形態”,對所收集到的特徵進行分類,這就是對人類多樣性的研究。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基因的多型性,特別是像在血友病等疾病患者的基因中,但是,引起疾病的多型性由於數量太少無法進行分類。總之,多型性是關鍵所在。
1901年,卡爾·蘭德斯泰納①將不同人的血液相混合後,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時它們相互凝聚,形成大的血塊,這一凝聚反映有遺傳性,它成為人類生物化學多樣性的第一個實證。這個實驗的結果確定了人類具有不同的血型,現在,世界各地的醫院都會在輸血前進行血型檢查。如果你的醫生說你是A型血,他告訴你的正是一個世紀前蘭德斯泰納給血型多型性的命名。
在蘭德斯泰納發現的基礎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瑞士人赫茲費爾德夫婦在薩洛尼卡開始化驗士兵的血型。1919年,他們發現在不同的人群之間,都有較大比例的不同血型,這是首次對人類基因多樣性的全面研究。赫茲費爾德夫婦甚至提出這樣的理論:A型血和B型血是“純粹”的原始部落的血型,最早的原始部落要麼全部人口為A型血,要麼全部為B型血。這些“純粹”的部落在遷徙中相互融合,因此A型血和B型血混合在一起。他們沒有解釋清楚這兩個部落是如何出現的,只是推測A型血部落最早起源於北歐,B型血部落有可能起源於印度,似乎現代人是由兩個獨立的部落分別進化而來的。
20世紀30年代,美國人布賴恩特和英國人莫瑞特在赫茲費爾德夫婦的研究基礎上,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檢驗血液型別。以後的30年,他們和同事們共同從數百個人群中選擇數千人做血型檢查,包括生者和死者。布賴恩特和他的妻子(像赫茲費爾德夫婦一樣,他們是另一對共同從事基因研究的夫妻)甚至檢查了在美國和埃及的木乃伊,確定了遠古A、B、O血型多型性。1954年,莫瑞特發表了《人類血液的分佈》,將大量積累的血型資料匯總在一起,這是第一部全面的關於人類生物化學多樣性的專著。很快,這本書成了進行人類基因檢測的標準樣本,它標誌著對人類基因的研究進入了新時期。
赫茲費爾德夫婦清楚地意識到,他們對血型資料的研究會為有種族色彩的人種分類提供依據,這一分類由於近代的大量移民而有所淡化。此後卡爾頓·庫恩也引用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他提出的亞種理論的證據,但是沒有人對基因資料進行檢測,以確定基因是否支援這種人種劃分方式。直到1972年,一個遺傳學家才開始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有趣的是,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不是人類,而是果蠅。
對人類多樣性的研究(2)
利用莫瑞特他們收集的資料,後來成為芝加哥大學教授的理查德·萊旺廷進行了一項研究。當時他所做的這項研究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人類的基因變異,在一個群體內以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如何,在人種與人種之間是否有明顯的基因差異?他試圖為這個問題找到一個客觀的答案,換句話說,他試圖用實驗證明列納沃斯和庫恩關於亞種的理論。如果能夠證明人種與人種之間在基因圖譜上有重大的區別,那麼他們的理論肯定是正確的。
萊旺廷這樣寫道:
寫這篇文章,是應剛創刊的《生物進化》雜誌的約稿。我一直在思考關於人類多樣性的問題,不僅是在人群基因的範圍內思考,而且把它放在生態學的範疇之內。我習慣於在火車、汽車上寫作。因為要完成這篇文章,所以坐長途車去印第安那州的伯明頓前,我帶上了莫瑞特的書和PLNP表(一種計算差的數學表)。
正是在這次旅行中,對人類基因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研究開始了。萊旺廷應用了生物地理學(研究動物和植物的地理分佈)這門新學科的研究模式,因為他試圖從地理的區分上定義人種,這與生物地理學有相似之處。事實上,因為無法確定如何客觀地為“人種”下定義,他決定從地理學的角度這樣定義人種:高加索人(西歐亞大陸)、非洲黑人(非洲撒哈拉沙漠)、蒙古人(東亞)、南亞土著人(南印度)、美洲印第安人(美洲)、大洋洲和澳大利亞土著人。
他的研究結果令人吃驚:85%的基因變異是人類共有的,只有約8%的不同可作為劃分“人種”的依據,也就是說,人種與人種之間在遺傳上的差別只有8%。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結果,它告訴我們應當把有關亞種的理論扔進垃圾箱。萊旺廷這樣寫道:
誠實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