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刺董的曹操,敢獨身刺董,在失敗後亦能安全逃出洛陽,想必曹操此人不僅膽氣過人,而且機智也很不凡,故此,遼欲前去相投,公達認為如何?”
荀攸聞言,暗歎張遼眼色,將各路諸侯分析的頭頭是道,不過,這卻不是荀攸想要的結果,聞言後,荀攸搖頭道:“相比曹操,天下諸侯中更有一人值得文遠相投。”
張遼大奇:“哦?何人?”
荀攸一字一句:“宜城侯,振威將軍兼長沙太守,向雲,向少龍。”
“振威將軍向雲?”張遼聞言,陷入沉思,關於向雲的名頭,張遼也聽過,而且,在向雲麾下,高順更是張遼兒時好友,不過,因距離稍遠,張遼將其自動忽略了,也未料到,荀攸會讓他去投向雲。
“少龍此人,悠很熟悉,其人有才有德,求賢若渴,乃著名隱士,水鏡先生高徒,悠對其成長經歷有過了解,向雲從出師後遇上黃巾之亂,自此展開仕途生涯,透過一系列戰鬥,他已向世人展示了他軍事方面的才能,而在文學上,在潁川書院,向雲的大地之輪,影響了每個學士,其魚水之喻,更是將其內政才能展現而出,在洛陽,向雲大戰江東猛虎孫堅,雖敗猶榮,又與世人展現其武勇,讓人知曉,他向雲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人。”為了說服張遼,荀攸可是花了些口舌:“如此優秀之人,悠敢斷定,其將來必有一番作為,文遠何不去投?”
“遼從未見公達如此推崇過一人,那向雲可是第一個,想必定然不凡。”張遼聞言,不由有些發愣,雖然他知道向雲一些事蹟,但卻沒有荀攸瞭解,也未料到向雲會如此厲害。
荀攸不可置否笑了笑,問道:“文遠意下如何?若是投少龍的話,車內兩位先生的安全,可就交予汝了。”荀攸閃身讓出車內何顒、鄭泰二人,笑道。
張遼略微驚異道:“公達不同去?”言外之意,張遼已同意荀攸之言,去投向雲。
荀攸見狀,如釋重負,搖頭道:“悠還有一些事情未處理,準備回趟潁川,文遠可與二位先生同去。”
張遼見狀,只得點點頭,答應下來。
接著,人馬調轉方向,往荊州長沙趕去。
……
到達潁川后,荀攸與眾人分別。
“少龍,張遼張文遠此**將矣,悠已將其勸說服,相投於汝,汝可要好好珍惜,也算是報汝活命之恩情吧。”望著眾人離去的背影,荀攸抬頭眺望長沙方向,口中喃喃道。
良久,荀攸轉身離去。
……
荊州,長沙。
這段時間,向雲一直忙著討董之事,整日操練兵丁,就等幾日後發兵陳留,參與這難得的討董盛會。
就在快要出發頭一日,張遼眾人終於趕到長沙。
這時的向雲正在校場,聽聞又有人來投,自然是大喜,特別是在聽說來投之人竟是張遼後,向雲更是驚喜交加。
張遼不是在董卓麾下麼?向雲很是疑惑。
毫不猶豫,在得知張遼來投之後,向雲當即親身相迎,總算見到鼎鼎大名的張遼、張文遠。
至於何顒、鄭泰、荀攸的事情,向雲也已接到史阿的傳信,已經瞭解,因此見到二人也不覺奇怪,唯一有些失望的是,荀攸未一起前來。
向雲濃重接待了三人,在得知張遼竟是荀攸勸來後,也大致猜到荀攸想法,不由暗歎了口氣。
於後,向雲向何顒、鄭泰二人丟擲橄欖枝。
如今亂世已至,以二人的眼光,自然不難看出,因此,能夠追隨一個明主,也乃眾人福分,面對向雲的招攬,二人很自然答應下來,畢竟,以向雲如今的聲望及能力,已值得二人投效。
在收的何顒、鄭泰後,向雲又與張遼聊了一會,發現張遼在軍事上,確實有著常人難以企及的見底與敏銳感。
張遼的能力讓向雲大為滿意,直接讓其繼續率原班人馬,明日隨向雲討董。
……
翌日,天矇矇亮。
臨湘,向雲麾下大軍一萬,開始集結。
此次,隨向雲出征將領有:典韋、許褚、高順、張遼、徐榮、趙翔、任振、常狄。留守將領:管亥、廖化、劉闢、許定、牛大、牛二等。
至於王越,乃向雲耳目,掌控向雲方所有資訊,自然也帶著身邊。
此次討董,向雲幾乎將能拿出手的將領全部拿了出來,只將管亥、廖化等留在長沙,守護大本營,至於文臣,向雲麾下大多屬於內政方面,擅長軍事的幾乎沒有,故而也不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