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至是世界大戰,這才意識到需要在社會生產、資源配置、技術研究等等方面投入。
在這一方面,能有一個很形象也很直接的比喻,那就是兩個農夫爭執,一方誤以為雙方頂多是吵吵嘴罷了,可等對方亮出了木棍之後,才意識到自己是赤手空拳趕緊回家磨刀又怎麼來得及呢?當然,以共和國當前實際國情為例,假如共和國誤判了戰爭規模,在各類高精尖武器彈藥上的儲備根本不能滿足戰爭需要,那麼像導彈這麼一種高技術複合型產品,豈能像是普通槍彈那樣,撥拉一批封存機床和一些資源就能快速生產足夠多的槍彈。…;
所以,在對戰爭成本進行核算的時候,不僅僅是軍事經濟學院的劉逸楓教授,其他專家學者也是堅持應有的原則,畢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不划算的戰爭是愚蠢的政治行為,戰爭之後所能得到的效益必須大於耗費成本,而在戰爭中儘可能的減少戰前和戰時的耗費也就能意味著降低著戰爭的耗費,準備不足的戰爭只會讓整個國家民族陷入災難,而準備過餘又會造成浪費。
由此一來,圍繞著戰爭成本的估算問題,上百位軍事學家、經濟學家們濟濟一堂的熱烈討論足足一天時間仍然沒有形成高度統一的意見,會議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