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3 / 4)

小說:大國無疆 作者:開蓋有獎

的推論,原因有二。一是該地區在西風帶內,受區域性地形條件影響,形成強對流而導致的暴雨,暴雨的範圍小、歷時短、強度大。二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壓的擾動而形成的暴雨,所以才會面積很大、歷時長、強度非常大,根據史料推論和演算,出現每小時一百毫米以上的降水量非常正常……”

“我的天!!”謝福嵩的講述剛一完畢,在座的不少人都發出感嘆,如此大的降雨量、如此集中的降雨期,加上惡劣的水土環境,不產生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才怪,年復一年的洗刷下來,黃土高原能有如今的千溝萬壑還真是不容易,當然考慮到人為因素後,就不難想到為什麼黃土高原會成為今日的一副“皺紋密佈”的醜陋模樣。

“關於黃土的來源,我們相信是風的緣故。在我們看來,這些堆積成百米深的黃土是來自於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幹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

“所以在原地留下了粗大的石塊,它們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而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經流水侵蝕之後便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佈的破碎地表。”

李四光被臨時調入到了該工作組中,他雖然是一個地質礦產學家,但是對帶領科研隊伍進行實地勘察和資料匯總以及推論,這些他都是非常擅長的,而且黃土高原本身就是礦產蘊藏豐富的地區,自然是他們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開發與管理局的重要工作地區,瞭解這一地區現狀、知曉該地區環境問題、分析和得出是否合適進行礦產資源開發,為實現自治區始終堅持的可持續化利用宗旨都是很有裨益的,所以他也是該工作組重要一員,它他講述的黃土推論也贏得了不少人的認可。

“關於水土流失的問題,我們可以得出的是它是由於暴流溝谷沖刷疏鬆黃土所致。黃土顆粒細小且質地疏鬆,化學分析結果是含有碳酸鈣,且遇水易溶解、崩塌。該地區地面坡度較大,植被稀疏,剛才謝福嵩謝教授也講述了該地區氣候現狀,夏季多暴雨,所以這就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天生橋等微地貌,更助長了溝壑擴充套件,加速了水土的流失。”

“如果要與地殼運動學聯絡,那它的原因更有說服力。我們都知道地殼是在運動的,近代地殼處於上升狀態,繼而使得溝床不斷下切和側蝕,溝谷溯源侵蝕加劇,相應地谷坡又不斷地擴充套件,於是溝間地日益破碎。當然我們還要重視一個因素,那就是人類的破壞大自然活動……”

這席話說出口,在場所有人都點頭稱是,誰都知道這黃土高原所在區域就是中國很長一段時間的中央權力所在地,比如西安就是一個數朝古都,密集的人口遍佈於該地區,古代人們吃穿住行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大自然,尤其是具有雙刃效果的農業;“民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在與大自然的和睦相處上做的是有所欠缺的,尤其是對於黃土高原而言,造成今日的惡劣結果自然和人為破壞離不開。;

“黃土高原歷史可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區,而現在晉西、陝北等地區的森林早已不見蹤影,到處是荒山禿嶺、溝壑縱橫、漫天黃土,從殘存的原生植被研究後可以肯定,本區在農耕以前原始植被是屬於森林和森林草原,但我們的民族愣是活生生的將美好的森林草原變成了如今的近乎於荒漠。”

“從史書上看,秦漢以前,黃土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環境優美的地方。現在地處黃土高原北部邊緣毛烏素沙漠中的陝北靖邊縣的白城子,現在已經是屬乾旱荒漠地區,但它以前可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曾是大夏國都城統萬城的所在地。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在建這座都城時曾讚美道,‘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但如今那裡已經快被沙漠所覆蓋。”

“而且,現在呈現草原面貌的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隴東、隴西、蘭州和寧夏一帶歷史上也是森林地區,史書記載該地區以板蓋房是林區居民的習俗,漢代左右時期那裡都是鬱鬱蔥蔥的林區。但如今參天樹木已無,只剩下佝僂枯樹還有寥寥草原,我相信如果還不加以整改往後那裡也將成為一片荒漠。”

“可笑的是元朝成吉思汗徵西夏時,曾在六盤山西北山峽中紮營避暑。六盤山在元朝時期是林蔭之地,而明清以後,六盤山的森林由於濫伐、濫墾而大部遭到破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