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部分(2 / 4)

小說:大國無疆 作者:開蓋有獎

會議開始時工作組組長石洋向在座的與會人員叮囑道,黃土高原是自治區目前政治工作的重點,當然也是繼雲貴川之後農業部關注的中心,解決好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問題,將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按照農業部工作的習慣,他們首先對待解決問題的餓現狀進行調查瞭解。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閻錫山的山西、自治區的陝西、甘肅和青海,當然也有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區,是自治區當然也是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等等,就是該地區的現狀要點。

山、原、川,三大地貌型別是黃土高原的主體,聳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猶如海洋中的孤島。六盤山以西的隴中高原上的屈吳山、華家嶺、馬銜山,隴東陝北高原上的子午嶺、白于山、黃龍山等。原是指平坦的黃土高原地面,塬面寬闊適於機械化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蝕,溝谷發育,分割出長條狀塬地,成為山樑,稱為“梁”地。

如果梁地再被溝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狀有如饅頭狀的山丘,當地稱為“峁”。由“梁”和“峁”組成的黃土丘陵,高出附近溝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來源區。

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區地下水出露,匯成小河、河水帶來的泥沙在這裡沉積,在兩岸形成小片平原,稱它為“川”。“川”兩旁還有階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狀平原,與條狀分佈的杖地不同。

黃河流經土層深厚、土質疏鬆、地形破碎的黃土高原,加之暴雨頻繁,所以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尤其是黃河河口鎮至潼關這一河段,黃河在穿越這一段黃土高原的過程中,眾多支流匯入,直接把黃河變成了黃色。

“隴中高原,位於六盤山以西,是一個新生代的拗陷盆地,屬盆地型高原,海拔1500至2000米。地形破碎,多梁、峁、溝谷、壟板地形。而隴東、陝北高原,包括六盤山以東,呂梁山以西,渭河北山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也是一個盆地型高原,海拔800至1200米。經強烈侵蝕,除少數殘留的黃土塬外,大部地區已成為破碎的梁峁丘陵。其間只有少數基岩低山突起在高原之上,狀似孤島。”石洋在一副巨大的地圖面前,揮舞著指揮杆介紹著一些情況。

“山西高原我們目前未展開大規模調查,我們暫且讓它包括住五臺山、恆山以南、伏牛山以北、太行山以西、呂梁山以東等地區。山地有呂梁、恆山、五臺、中條及太行等山,盆地有大同、忻縣、太原、臨汾、運城等。除河谷平原外,大部地區海拔在1000至1500米,石質山地構成高原的主體,黃土堆積僅限於盆地及山間谷地。當然渭河平原也就是關中平原,位於渭河北山與秦嶺之間。”

“我們根據收集到的氣象記錄資料和自行觀察的資料,可以得出一定的結果。”自治區首席氣象專家謝福嵩作為工作組中重要的氣象服務團隊領隊,已經準備在明天於工大內開闢氣象學專業的他們,首次被拉入到政府的大型工作專案中來,而該團隊自然不負眾望拿出了一定的成果出來,接過石洋手中的指揮棒,他開始為眾人講述黃土高原的氣候現狀。;

“河南西部、陝西關中、山西南部,年均氣溫7到14度,年降雨量600至800。夏季溫暖,盛行東南風,雨熱同季。晉中、陝北、隴東和隴西南部等地區,年均溫4至12度,年降雨量400至600,夏季風漸弱,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而長城沿線以北,陝西定邊、甘肅同心、海原以西的地區。年均溫2至8度,年降雨量100至300。氣溫年較差、月較差、日較差均增大,大陸性氣候特徵顯著。風沙活動頻繁,風蝕沙化作用劇烈。該區的範圍與荒漠草原帶幾乎一致。”

“也就是說,黃土高原地區的降雨年際變化很大,整體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春季受極地乾冷氣團影響,寒冷乾燥多風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影響,炎熱多暴雨。豐水年的降雨量為枯水年的3倍以上;年內分佈不均,汛期大約是6至9月份,且此期間的降水量佔年降水量的七成左右,幾乎是以大面積的暴雨形式為主,且趨勢是從東南向西北遞減。一個暴雨籠罩面積估算值是5萬平方千米以上,根據史料記載得出河口鎮至龍門、涇洛渭汾河、伊洛沁河是三大暴雨中心。”

“目前我們能推論出形成的暴雨原因尚且缺乏證據,但還是有一定可信性的。按照我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