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點,誰就能在工業時代甚至更長遠時間裡鶴立雞群傲視天下……”
張宇一直以來都不擅長演說,即便今天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航空動力公司成立的大日子,他收羅了肚子裡所有的文學墨水也實在弄不出什麼有名堂的演講,只能馬馬虎虎吧,不過從工人激昂的表情來看,估計這樣沒啥文揪揪的說辭還更能打動他們。
“中國人飛入藍天的夢自古就有,從彈天英雄馮如先生開始我們中國人就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當我們比馮先生擁有更好條件的時候,我們更應該做出更好的成就出來。中航動力公司,就是要為中國人的藍天夢提供最好的、最強勁的、最有效的、最持久的澎湃動力,讓我們中國人的飛機飛得更高、更遠、更好。”
1919年4月9日,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航空動力公司成為該集團首先掛牌成立的公司,選址在廣西東南部的玉林市境內,是該市確立工業強市發展策略以來成立的又一家大型動力公司,之前於此成立的是中國重型工業集團的動力公司,正是因為這裡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動力裝置製造的環境,加上便利的交通,中航動力便在此落腳了。當然公司已經掛牌成立了,所屬眾多工廠也就應該正式投產了。但在這之前,中航動力公司還有一則意義重大的故事值得講述。
航空專案立項之後不久,關於航天飛行器最核心部件之發動機,自治區工業部已經加以考慮了。就當前的工業水平而言,雄心勃勃的中航動力也只能在活塞式發動中轉悠,出於技術實力和工業水平的限制,離噴氣式代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關於發動機究竟是研究氣冷式還是液冷式,當初的動力研究組也有很大的爭議,就好像進入了資訊時代人們始終各持己見爭論不已一樣。
活塞式發動機是以汽油為燃料,採用多氣缸四迴圈原理。當然也正是因此,活塞式發動機的運轉速度非常之快,氣缸內每秒需要點火數十次,高溫高壓的工作環境會使氣缸的溫度很高,所以活塞式發動機必須配備效率優良的冷卻系統。
冷卻無非有兩種方式而已,用冷卻液的迴圈蒸發帶走熱量即液冷式,用高速氣流的冷卻效應帶走熱量即氣冷式。
為此,液冷式發動機氣缸呈直線或V形排列,發動機機體外殼內設有散熱套,讓具有一定壓力的冷卻液在套中迴圈流動帶走熱量。這樣一來液冷式發動機的冷卻系統就顯得比較複雜了,包括水箱、水泵、散熱器、管路系統等等,繼而給發動機帶來不小的負重。
然而氣冷式發動機直接是以曲軸為中心,排成星形,氣缸外面有很多的散熱片,飛行時產生的高速氣流可將汽缸壁的熱量散去,繼而達到冷卻的目的,故又稱之為氣冷式星形發動機。
自治一心一意要發展航空事業,無非就是為了在軍事方面有所建樹,民用基本都是運輸的要求而已,後者的刺激倒是其次,所以自治區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軍事方面優秀的飛行器,只要能軍用方面優秀了,民用的經濟效益可以很容易解決。
由此,到了最後研究方向的爭論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更高的航空要求繼而要讓活塞式發動機應該具有馬力大、重量輕、可靠性好、迎風面積小等等特點,要實現這些個要求無非就只有幾個手段,增大缸徑、增加缸數、增大沖程、增加機械或渦輪增壓裝置。航空動力研究組迅速為了各自的意見而分為兩對立組織,一個堅持要以氣冷為主,另一個當崇尚液冷了。
氣冷組的經過一定研究後堅定地認為,對於氣冷式而言肯定是走星形發動機這條路。而由於整個發動機的正面將暴露在迎風氣流裡,在氣缸體上安裝大量的散熱片,就成為理想的氣冷的格局,所以星形發動機基本上都是氣冷的,星形佈置也成了氣冷式的唯一選擇。
為了獲得足夠的馬力,可以在增加汽缸數和氣缸口徑上做文章。汽缸數很多時候由於發動機正面有限而不能佈置太多,增加太多的缸數肯定會很困難。增加缸徑也有相同的問題,但他們透過技術資料發現增加星形的層數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如果單層星形有7個氣缸,雙層就是14個氣缸,這樣計算下去可以讓發動機有三層甚至四層星形,繼而能有二十幾個、四十幾個氣缸。如此一來可以根據不同的動力需求而選擇不同的汽缸數和星形層,無論馬力的大小要求,製造出三四千馬力的發動機都不再是夢。
不過他們這樣的設想同樣有問題,多層星形佈置後,排在後面的層次會有很嚴重的冷卻問題。流過的空氣已經在前面被加熱了,到了後面已經是高溫氣體,冷卻效果要嚴重下降。如果不對後面的層次作特別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