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化成了實物,工人們幫氣冷組一口氣推出了兩款四臺發動機樣品。第一款是雙排氣冷星形發動機,設計功率為700千瓦,很明顯是奔戰鬥機應用而去的,也說明他們根本不甘心白白讓出這一領域,而且生產了兩臺供以後的實驗論證。而另一款是四排的巨型氣冷發動機,四排二十八個氣缸的它功率達到了驚人的1800千瓦,同樣準備了兩臺以供實驗之用。;
液冷組沒有氣冷組的那般狂妄,他們精心打造了一款發動機,設計功率雖然也只有700千瓦,並且準備了兩臺供未來的實驗。雖然分量少了點,但他們卻信心十足,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氣冷組的發動機明顯體格偏大,這對應用於戰鬥機上而言它那巨大的體型肯定是一個巨大的劣勢。
如果要讓兩者推出的發動機都有合適的飛機進行裝備使用,那很明顯集團不得不根據兩款發動機研製不同的飛機,繼而拿來實驗,這對集團而言會變相的增加財政負擔,當然在大功率發動機專案上液冷組的的確確是準備放棄了,對航程、運載量有要求的運輸型別飛機而言,需要大量冷卻水的液冷發動機沒有任何優勢可言,所以他們才集中精力投入到中等功率這一塊,當然這一塊也是液冷組是絕對不會放棄的,因為他們已經無路可退。
6月26日,在柳州中航集團某試驗區內,經過一定準備之後,參加測試的六臺發動機都經過一定準備之後開始了發動機試車實驗。在長達數天的實驗中,技術人員將對三款發動機的主要效能指標進行測試,發動機功率、功率重量比、燃料消耗率,這三大項是決定發動機未來生死的重要指標,而故障率當然也需要考慮,但畢竟這些發動機都是樣品而已,故障率的測算還不是時候。
7月3日,測試的結果經過反覆計算核實後出來了。氣冷組的兩款發動機效能都比較優異,氣冷組和液冷組的中等功率發動機的設計功率都只有700KW,但是氣冷組的實驗的結果卻達到了令人滿意的736kw,而且其功重比也非常令人滿意,達到了每公斤1。43千瓦。
而液冷組的功重比雖然達到了較低的1。22千瓦,功率也不過才728kw,但它所體現出來的穩定性卻令人非常非常滿意。然而氣冷組獨霸的大功率發動機,也就是那款1800kw的怪物,實驗的結果非常不好,執行不久之後就因為發動機過熱而不得不停下來不敢繼續下去,但在執行的時間內卻展現除了恐怖的兩千千瓦功率,如果不是因為冷卻處理不好,估計這發動機將會被直接定型的機率很大。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這句話非常完美的形容了兩組的共同命運,滿懷信心的準備展示一番,結果一個以爛尾結束,另一個卻非常不盡如人意,留給他們的當然是詳盡的總結和慢慢的改進,不過他們拿出了發動機的一定技術引數,這對飛機的整體設計而言已經足夠了,集團答應了戰鬥機分兩款進行設計生產,將來也分別進行試飛驗證,當然最好的結果就是兩者不分高低。當然,毫無爭議的氣冷式發動機未來已經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而且它即便有些尺寸變動也不會對飛機主體結構有太多的變動要求,所以大飛機的正式設計也可以就此開始。
早在中航集團成立之前,航空研究專案組已經利用風洞完成了對全金屬單翼結構飛機的模型測試,對於單翼飛機未來的氣動佈局,大概的幾何外形和部分引數都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測算。而如今發動機初步尺寸資料已經可以確定,中航集團立馬開始了對飛機具體設計工作,力爭在發動機定型之時也有合適的機型與之配合。當然這種怪異的飛機設計製造過程,是因為中航起初真的是一無所有有關,將來的一切或許都會與現在大不相同。
柳州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位於柳州市的東北部,蜿蜒的柳江從園區外經過。經過數年的建設,沿江的大道旁早已綠樹成蔭,高新園區也就是在隔著寬闊的大道頻臨柳江。再往內陸看,橫穿園區的是一條寬闊的水泥大道,綠色的隔離帶將雙向八車道分隔開來,讓來來往往的車輛有序行駛,因其重要的作用和所處地域,所以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高新大道。
一座座獨立的“園子”猶如方塊格子一樣分佈與大道兩旁,“園子”外圍都有一小片綠地和大道相隔,部分園子已經建設出了一座座大樓或者廠房,當然還有些園子依舊是一片平整的空地,青草早已耐不住寂寞覆蓋了全部的領地,讓高新大道經過的人們反而以為那裡是一個未來的公園。
當然偌大的高新園區內規模最宏大的就數工業大學了,但排在第二的就是自治區工業新秀中國航空工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