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結合,一道構成未來高科技技術和先進產業的研究鏈和人才鏈。未來將會有一項項先進技術從那裡誕生,一名名高技術人才在那裡成才。她將源源不斷地為自治區提供新鮮的營養和澎湃的支援。”;
“總理事,我有一個問題!”拿到資料瀏覽了幾眼之後的王助,輕咳幾聲引起張雨生的注意力後說道:“我們的基礎教育是從去年這個時候才開始的,小學加中學至少要花費六七年的時間,而學得慢的可能要九年。也就是說我們逐步擁有幾十萬接受過基礎教育的學生要在1922年以後去了,也就是說要在22年之後才會有大批的學生具備接受大學教育的資格或者說起碼的知識水平。如今我們就要忙著建立高等學校,師資力量匱乏不說,學生、教材從何而來都是問題?當然憑藉自治區目前的實力,硬體方面肯定是不成問題的。”
王助的話非常地直接,當然這也說明他們根本就沒當自己是外人,這一點令張雨生感到莫大的欣慰,微微一笑之後說道:“在座的眾人,有誰是接受過完整的基礎教育的?而且是長達數年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基礎知識教育的?從洋務學校畢業的也不過學習了幾年而已,但你們同樣經過了自己的努力,在競爭激烈的外國大學裡拿回了一個又一個學位和獎章!難道我們本土的學生就不行嗎?只接受過技術學校教育的學生難道不能進入大學深造?”
張雨生心裡最大的把握根源就在於自治區遍佈的技術學校,排除掉純粹地應用技術學校,比如汽車駕駛、工程車輛操控等,其實還是有不少的技術學校和夜校的學生都是具備一定科學文化知識的,而且他們長期在工作崗位工作,更加了解各種先進知識技術的可貴之處,也更知道掌握更為豐富知識所帶來的無窮盡力量。必備的基礎知識可以讓他們看懂書本上的文字和符號,當然也能慢慢的學會更加深奧的理論知識,用時間和勤奮的汗水來同繁瑣困難的大學知識做鬥爭,遲早會有勝利的一天。
“而且,我們的高等教育事業,首先是以建設一所大學為主,其規模不在於大而在於精,教育的物件也就是從各大技術學校裡挑選而來的學生,三年時間之內師生共同進步,力爭在三年之內完成所有院系的基礎構建工作。力爭在五年甚至六年之後,收穫一大批具備豐富知識的人才。而到那時,我們的高等教育事業也剛剛可以同基礎教育事業無縫接軌,更多的大學才能得以建立,更多的學生才能得以成才。”
大學不在於其規模之龐大,而是她有博學的大師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有好的領路人才能讓受教育的人走上最正確最快捷的直通道,光靠自學是成不了科學家的;而且,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在於多,而在於勤。“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面對浩瀚無邊的大學知識,一個人是無法掌握所有的知識,能全部弄懂自己專業所涵蓋知識的人也少之又少,所以高等教育事業並不需要產出大量成果,而在於培養出勤奮好學孜孜不倦的學生。
時間的充裕和教學資料的豐富是自治區發展高等教育的兩大優勢,而目前自治區注重的是基礎建設,還沒有達到足夠的實力水平,根本沒有辦法開拓更廣闊的建設領域,而這一空檔期正好適合發展高等教育事業的籌備工作,當然也是基礎教育事業加大力度發展的黃金期。當自治區真的需要大批大批的高技術人才之時,教育事業的供給能力也就恰好符合要求。當然,這個時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張雨生剛才自己所說的那樣,用時間換取成績。
“剛才總理事說技術開發區內還有大量的研究機構,要是真這麼發展下來,我們不僅可以在培育一批高等教育事業人才的同時,還能利用一所所研究單位創造科研成績。不過這可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苦的過程,自治區能等得起‘少則三五年、長則**年’的奮鬥期嗎?”一位留學生霸佔了一份草案好長時間,看了又看想了又想,費了很長時間後才說出這麼一個問題,一個明顯是擔心自治區政府承受能力的問題。
這麼一個問題傳入張雨生的耳朵裡,他只能搖頭微笑說道:“這個問題就不是現在我們能夠料想得到的,既然我們能有膽子走上這條復興艱苦路,那能否承受得起的問題就已經不再是問題。而且只要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那根本就不是問題。”
說到這兒,張雨生翻騰了一下自己的檔案包,找出一份資料後說道:“根據最新最詳盡的統計資料,去年我們招入自治區基礎教育學校的學生,也就是第一屆學生有31。28萬人,而今年他們已經升為小學二年級。而新招入的一年級學生即第二屆學生,今年有33。58萬人。你們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