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濃厚的宗教氣氛、完善的生活設施和符合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於是東山成了歸國華僑們選擇長居的好地。
黃葵石、楊遠榮和楊廷藹兩兄弟,他們算是最早在東山大興土木的人,歐洲大戰之後更多的華僑開始回國發展,昔日盡是郊野菜地的東山,一座座歐美建築風格的私家洋房別墅拔地而起。
在東山洋房中最具氣勢的,就要數陳濟棠在梅花村興建的公館。該公館佔地五千餘平方,建有4棟兩層磚石、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各棟之間有天橋或階梯相通,院內遍種青竹花草,傳統園林的假山流水和六角涼亭與西式廊柱相映成趣,又因門前大路兩側種植有梅花,梅花村便因此而得名。
恤孤院路,是兩廣浸信會1920年在建華僑住宅區時,在恤孤院旁開闢而得名。略顯狹促的街道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米長,但在這條街道的上的房屋建築,卻是這裡最好的風景,尤其是其中的逵園和春園。
逵園由美國華僑馬灼文所建於1922年,高三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子,首層、二層的仿希臘式柱,樓房上方建有突出的拱門樓,門樓上塑有“1922”字樣表示該建築建造於1922年。逵園的庭院遍植花木,特別是鬱鬱蔥蔥的蒲葵樹,所以人們也長稱這裡是葵園。
從逵園向南繼續行走,到路的盡頭便可看到春園,一座同樣是由美國華僑所修建的園子。宅屋坐北向南,再往前是綠樹環抱的新河浦小河;周圍是池塘、蕉林環繞的空曠的田園風光。
“選擇在這樣一座毫不起眼的洋房做談判地,在這偏僻清幽人跡罕至的地方,美好的環境是有利於我們的談判工作的,我們確信這一點。諸位,請坐!”蕭奈天微笑著示意英方談判團先行坐下,人民自治政府雖說才將廣東併入不久,也算是這裡的主人,略盡地主之誼、彰顯禮儀之邦風範,這是應該而又必須的。
“先生們,事已至此,當前的事態已經很明顯。我們的目標所在貴方非常明晰,廣州沙面租界的順利交接,包括我們在漢口達成互惠互利協議一事,都為我們今天的談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此,我希望我們能在香港主權交接問題上能儘快達成一致。”蕭奈天非常直接的指出了自治政府談判團的目的所在。
秦始皇一統中國之後,在南方設立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於南海郡番禹縣,漢朝屬於博羅縣,東晉和隋朝都屬於寶安縣,唐朝改寶安縣為東莞縣後,香港仍舊是該縣一部分,到了明朝後成了新安縣的一部分。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英國強佔香港島,未能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滿清政府最終和英國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而後的北京條約再把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割讓,十九世紀末英國又強迫滿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約,租借了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以及附近的262個島嶼,租期為99年。也就是說人民自治政府在介入之時,香港已經由英國統治八十餘年。
人民自治政府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香港必須迴歸中國,成為自治區的一部分。但英國方面肯定是不甘願世界三大深水自然良港的香港、最大的遠東勢力地、近百年的經營,香港早已變成了英國的一部分,突然之間要他們歸還給自治區,這無論如何也讓他們難以接受。
自治政府發出外交照會,希望收回香港的訊息傳回英國的時候,不管是英國的議會還是平民百姓,都難以接受將香港歸還的要求,租界可以不要、特權可以沒有、中國人可以在他們的國土上和洋人平等,但惟獨不能接受香港的離去。但人民自治政府沒有任何武力解決的跡象,英國方面也不好以武力威脅,接受談判的建議後,英國方面很快組成了由英國香港總督金文泰爵士為首的談判團參與會談,目的就在於要保住香港。
金文泰出生於印度北方邦的坎普爾,父親當地任職軍法署的上校署長,家庭背景很好的他被送回了英國接受教育。早年就讀於倫敦的聖保祿公學,後來升讀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大學期間,金文泰修讀了古典文學與梵文,取得了赫特福德獎學金,翌年在第一次的古典文學考試中取得一級榮譽,並分別贏得了愛爾蘭獎學金與克雷文獎學金。取得學士學位後,隨即投考公務員試,而且在考試中名列第四,成就優秀的他本可以有很多的選擇,但他選擇到香港工作。
金文泰在1899年獲香港殖民地政府聘任為官學生,並隨即來港並被安排至大陸學習廣東話,庚子事變爆發後被迫回港,此時他已經學會了廣東話並很快透過了透過考試,獲任助理總登記官,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