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機械扭曲”、“蘇聯蒙太奇與形式主義傳統”、“折中與綜合理論”這樣的專業術語,瞬間就喪失了繼續閱讀的興趣。緊接著我就在想:“普通人在翻開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目錄時,是不是也會有同樣的反應?”
我突然意識到,對於電影,我是非專業人士,而這,不正是我陪伴非專業人士走進專業經濟世界最好的一條橋樑嗎?其實,我根本就不需要去了解那些關於電影的專業知識,因為非專業的本質並不會減少我從電影裡獲得歡樂、共鳴和感觸。雖然我也會看不懂號稱智商檢測器的《穆赫蘭道》,雖然我也曾就《盜夢空間》和《紅辣椒》的深層聯絡大吃一驚,雖然我還因為《萬能鑰匙》的精神恐怖半夜無眠,但我深深地知道,這種生澀的感覺是真實的,也是具有共性的。
這種共性一方面表現為經濟和電影的內心共鳴,就像《盜夢空間》裡多層夢境的接連潰滅讓我想到了國際貨幣體系從單極向多元演變中的內在非穩定性,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讓我想到了中國經濟保持7%增速的過程光鮮和內在不易,就像《亂世佳人》裡郝思嘉的美麗堅強讓我想到了中國經濟的轉型發展,就像《國王的演講》裡喬治六世的慷慨陳詞讓我想起了奧巴馬開啟第二個任期後的有力承諾。這種共性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普通人與普通人的感官共鳴。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樣,外表堅強,內心柔軟,都會因為《瑪麗和馬科斯》的另類友誼而黯然神傷,都會由於《愛在黎明破曉前》和《愛在日落黃昏時》的得到與失去而莫名惆悵,都會在《哀樂人生》的跌宕起伏中心懷激盪。這兩種共鳴讓我相信,這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在電影和經濟間架起一條橋樑,讓觀影者放飛經濟暢想,讓分裂的經濟世界不再孤單,讓知識霸權不再化為危機之殤。
當然,本書可能遠遠稱不上一次完美的嘗試。雖然本書提及了48部精彩電影,但很多我喜歡的偉大電影,並沒有被寫進書中,因為這畢竟是一本取材嚴謹的經濟書,90%的內容與電影無關;雖然本書40篇文章對經濟思想、全球經濟、中國經濟、美國經濟、歐日經濟、貨幣政策和金融市場的經典理論和最新事件均有所涉獵,但很多我樂於分享的經濟分析,並沒有被收進書裡,因為這畢竟是一本就著電影品經濟的隨筆集,10%的內容與經濟無關。
其實,我真正擔憂的,並不是10%的電影部分不夠小資,也不是90%的經濟部分不夠深邃。而是在探尋和書寫思想共鳴的過程中,理解得不夠深,表達得不夠淺。不過我還是希望,這種影觀經濟的嘗試能夠給讀者帶來些許腦力激盪、點滴心靈共鳴、幾分經濟情趣。
開啟電影看經濟,光影斑駁,人世浮沉,幾多經濟事,盡付笑談中。
寫完本書,其實說到底,我既不意在電影,也不意在經濟,而是希望讀者能明白,萬物皆可知。這個世界,表象再怎麼複雜,其內在都是能夠被理解的。再美麗的電影,再玄妙的經濟,再精緻的共鳴,都永遠不能代替個體的思考。
程實
2013年2月16日於北京陋室
第一幕經濟思想——叛逆與突破
《盜夢空間》與亞當斯密
《盜夢空間》和《盜夢偵探》的經濟啟示:經濟時代的轉變就像夢境轉變一樣,充滿動盪,暗藏玄機,遍佈風險;自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就喜愛穩定、厭惡失衡,但不穩定的結束未必是穩定的開始,多元化並非內生穩定,多元時代仍需政策搭配。
歌德說:“錯誤同真理的關係,就像睡夢同清醒的關係一樣,一個人從錯誤中醒來,就會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令人遺憾卻又發人深省的是,走向真理,並不意味著到達真理;從睡夢中醒來,更不意味著走出混沌。2010年大名鼎鼎的美國動作電影《盜夢空間》,及其致敬的2006年鮮為人知的日本動畫電影《盜夢偵探》都向人們展示了一種另類的可能:夢境是可以巢狀的,虛幻是可以堆疊的,夢境的破碎往往並不必然對應著真實的重建,而是夢境的再生和虛幻的複製。
偉大電影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在於構建了斑駁絢麗的光影世界,更在於對映了複雜曲折的現實永珍。人類的貨幣史就像是層層巢狀的盜夢空間,每一次“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都帶著崩潰的刺痛將人類從一重夢境的虛幻和錯誤中喚醒,又帶著隱晦的狡詐將人類拋向另一重潛藏的風險和錯誤的夢境。而人類的短視和自負恰恰體現在夢境的穿梭之中,對登出世界的不穩定記憶猶新,卻對登入世界的不穩定視若無睹,如此的傲慢和偏見正是人類從一個錯誤走向另一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