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變為強刺激。這是審美的主觀能動性。
書法也是如此,沈尹默曾經講過一段話:“不論是石刻或者墨跡,表現於外的總是靜的形式,形象定下來了,書法形象刻在石頭上、寫在紙上定下來不變了,但是構成這麼一個形象,這麼一個靜的詩,它卻是動的結果。這個動的詩現在留在靜的形當中了,現在要求你觀賞者透過想像的體會活動,使動者復活,透過你的想像,使原先包含在靜的形當中的詩復活起來,重新出現在你的眼前。在這瞬間,你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可以感覺到音樂般輕重快慢的節奏”。這個話是有道理的,欣賞書法是要有這個過程。為什麼書法被稱為無聲之樂,無色之畫?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色彩的繪畫。它就是想像的力量很強。而其中有一條就是沈尹默先生所講的,那些動作形式包含在形裡頭,你透過它,想它是一種什麼形式,把一個死的字、靜的字,變成一個動的字、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