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對頭”,潦草得看不清內容的作業批的是“很不對頭”。就這麼四個檔次,有時候還捨不得批。鄉教辦室主任極為惱火,當做典型,在全鄉教師大會上,狠狠地批評了一通,說“誤人子弟”是輕的,批評到痛快處,主任罵開了大街,讓全鄉教師們無不凜然,教學秩序從此好了好長一段時間。
在這種情況下,家境好一點的學生,家長們把孩子送到外地就讀,實在沒有辦法了,才堅持在馬寨小學裡混。好在現在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個個孩子都能夠上初中。但也不能說,在劉慶立校長的領導下,我們馬寨小學的老師們沒有一點“功勞”,他們教出的學生,由於沒有了杜小寶那種學習精神,個個質量不高,上到初中時,就非常吃力。混到初中畢業,想方設法出去打工,為南方那片改革開放的熱土輸送出了大批勞力。有十幾個孩子,後來就在孫丙豪小兒子在南方辦的工廠裡打工,掙了不少錢。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戶口(1)
一生聰明不過的元叔,竟辦過一件糊塗事兒,就是花了兩萬四千多塊錢,給兩個大一點的孩子買了商品糧戶口。
事情發生得很突然,鳳姑她二姑從縣城突然回到了孃家,給鳳姑的爹捎信兒,讓她的兩個孃家侄子趕緊到縣城去給孩子買戶口。本來她要兩個侄子嚴格保密,當她的兩個侄子匆匆地在寨子裡借錢的時候,吞吞吐吐地把借錢的原因說了出去。這是一件石破天驚的大事兒,馬上在寨子裡傳開了。再說,經鳳姑她二姑說媒到縣城的老姑娘們,也聞風而動,很快給孃家帶來資訊。這個用錢財購買,可以由農業戶口搖身一變成為商品糧戶口的訊息,就像一顆原子彈爆炸,形成的衝擊波,快速地一層層地傳播到了離全縣行政中心最遠的地方。
賣戶口這個舉措,是縣裡領導們一次重大而又神秘的決策,但不是他們的發明創造。在加快發展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的形勢下,舉國上下,到處都在日新月異地前進。最能夠體現領導政績的,是解決縣城“髒亂差”的局面。而縣城要發展,最欠缺的就是建設資金。靠上級劃撥、靠銀行貸款,都是不現實的,各地都在改革的大潮中,敢闖敢冒,想盡了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我們縣的主要領導密切注意各地的動向,當外縣傳來賣戶口的訊息以後,立即做出了快速反應,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縣委書記半夜裡把幾個主要領導叫起來開會,研究學習外地的這一先進經驗。
領導們的資訊普遍靈通,大家都已經知道外縣在這個敏感問題上已經起步了,吃不準這樣做,是正確還是錯誤。在討論時,有領導就提醒一把手,戶籍制度是個政策性很強的制度,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關係,這樣做的結果,要擔很大風險。
那個後來在祖師頂寫“改革長劍破險關”的邢副書記,當時就想不通,是一個反對派。他辛辣地說,我們搶賣戶口,是不是有點像清朝的老佛爺慈禧太后,為了籌措軍餉和修造頤和園的經費,賣官鬻爵一樣?
成竹在胸的縣委書記白了他一眼,打斷了他,果斷地說,千秋功罪,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機遇這東西,稍縱即逝,如果抓不住,我們將是揹負遺憾。這點風險,我來承擔,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我以為,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一是可以解決長期以來“一頭沉”的幹部職工子女的安置問題;二是可以擴充國有企業的職工隊伍,打破原有的招工體制,為我們的工商企業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可以組織社會閒散資金,投入到縣城建設,我們誰也裝不了腰包,犯不了多大錯誤。我們現在還不能預測,到底能夠籌措多大規模的資金,但從外地傳來的訊息得知,效果肯定不錯。先拿出八千個非農業戶口指標投石問路,看看實際效果和社會反應,再做進一步的部署。
縣委書記敢於拍板,大家自然沒有話說。隨後又研究了策略問題,這事情畢竟沒有上級的紅標頭檔案,縣裡決定也不制定檔案,不大肆張揚,只做出口頭安排,各位副書記和有關領導,在本戰線傳達,悄悄地進行。並且決定簡化辦事程式,縣財政局、公安局、糧食局和銀行這麼四家,聯合辦公,所收的錢,不能叫做“賣戶口”,那太難聽了,太直白了。領導們琢磨後,決定把一個戶口要一萬兩千塊錢,叫做“城市增容配套費”。收到的錢,糧食、公安兩家得小頭,財政得大頭。而且,在試運營階段,這八千個農轉非指標,只限於“一頭沉”的縣城幹部職工子女,單位必須出具證明才能辦理。
訊息傳出,從縣委、縣政府兩個大院首先開始,正副科級幹部帶頭,科員職工殿後,很快形成了搶購的熱潮,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