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中取得樸素和自然的姿態;雕塑家仔細尋找這些姿態然後在工作室裡按模特兒來做。他們創造的維納斯、阿波羅、赫剌克勒斯的形象就是現實生活的神化。” 早在克里特文明時期,就有體育競技的風氣。當時的米諾斯人就有在慶典和盛宴上舉行競技、歌舞的習慣。在克里特出土的瓶畫上,有不少拳擊、鬥牛的畫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種娛樂性的鬥牛中居然還有女性參加。在克里特島發現的一幅公元前1500年的壁畫中,就有這種情景的描繪。荷馬時代,希臘人的體育活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競技的內容大大地豐富了。古代時期的許多瓶畫都有描繪,如五項全能比賽等。 到公元前5世紀,對模特兒的人體結構表現越來越精確了,與此同時,對模特兒的理想化表現也提到了議事日程。如著名的大師米隆就特別精於人體結構,並且最早以雕刻家可貴的自由意志去描寫競技者姿態。他善於表現快速的動作,表現運動過程中的一剎那,而不是某種動作開始前或完成後的姿勢。這是前一個時期雕刻藝術所未有而且也是後來許多雕刻家所不及的。他的代表作就是著名的《擲鐵餅者》。這件作品原是青銅的,流傳下來的是大理石摹品,而且已經發現有12個之多。雕像表現運動員正欲將鐵餅擲出的一剎那。模特兒身體前屈側轉,右手執鐵餅,左臂擺向側後方。從現代投擲技術的角度來推敲,有人認為這個姿勢不準確。因為雕像的頭部向下,兩眼看著地面。另外,左腳屈在右腿的後面,沒有起到支撐的作用。正確姿勢應該是頭部和視線都順著鐵餅擺動的方向旋轉。既然是右手執餅,則應左腳在前支撐身體,右腿屈曲其後再蹬地一扭身,利用爆發力將鐵餅擲出。但也有人認為,正因為如此,恰恰說明古希臘人對美的追求。不單是模特兒本身的美,而且對作品整體造型也有構想,為了某種理想美的需要而超越了具體模特兒本身。無疑,這一瞬間的選擇,這一動作的設計,既強烈地表現出了那股即將迸發出來的力量,又超越了具體的時空而顯露出一種永恆的魅力。 隨著古典盛期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尤其是裸體鍛鍊和比賽風氣的形成,人們對人體的外在形式美的探討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從理論上作出了規範。著名雕刻大師波利克里託斯就在這方面作出了貢獻,他所創作的裸體運動員的形象已經成為當時的典範。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他把觀察與表現模特兒以及他的整個藝術理想做了一個總結,在理論研究上很有建樹,後人把他這套完整的規律稱之為“法式”。在他的“法式”中,對雕刻形式、構成原則和人體比例都有一定的規則,對一些具體細節甚至都有嚴格的要求,如形象的圓顱、寬肩、闊胸、厚背、粗臂、短腿,等等。人體的比例是頭與身接近1∶7,他認為這種頗為粗短敦實的造型,最有利於體現人體健壯的特點。而且總體比例要絕對正確,就是一小節食指,也必須與全身成正確比例。此外,在姿勢上也規範為重心落在一隻腳上,另一隻腳完全放鬆。波利克里託斯的傑作《持矛者像》就是作者“法式”的體現,也就是當時的人體美的規範體現。模特兒是一個身體發育完美的青年,他裸露著健美的身軀,手持競技用的長矛正在邁步向前。在比例、動作上都是依據“法式”的要求,整個體態透過肌肉結構的鬆緊變化產生了一種優美的節奏感。此外,動作上的變化與呼應也使雕像打破了以往類似立像的呆板,如模特兒臉部、軀幹與下肢的朝向的右、左、右的變化,承受重力的右腿與持矛的左手,鬆弛的左腿與自由的右手的呼應等等,使人物在單純、靜穆中顯得更有生氣。波利克里託斯的“法式”對後世的雕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的時期內成了人物造型的金科玉律。 一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又一位大師利西波斯的出現才把這個“法式”突破。但是,取而代之的又是利西波斯的新的規範。首先,在比例上就由1∶7變成了1∶8,把人物的體形拉長了。這種效果在女性形象中尤為顯著,所以後人稱之為“高婦女型的亭亭玉立”,而且也成了女性人體造型的典範,一直到公元前2世紀依然被視為一種美的造型準則。其次,在姿態上雖仍然重心落在一隻腳上,但另一隻腳並未處於完全鬆弛的狀態,而是稍微踮起以便隨時著地,更突出動作的變化過程。因此從節奏變化上也沒有波利克里託斯的顯著,而是相對處於一種緊張狀態,使之更具力的表現。另外,利西波斯並不拘泥於表面上和細節上的模仿自然的精確性,而是力求巧妙而完美地表現模特兒的本質,因而使作品富於個性特徵。不過,他最重要的還是在技法上的突破,在他的作品裡出現了三維空間的塑造,這是以往藝術家所未能實現的一次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