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美元,你可以不要那1 000美元(專業上稱為“期權費”),直接花3萬美元買車。
另一種衍生工具——遠期合同是在未來時間買或賣的義務。這些合同在交易所交易時被稱為“期貨”,名稱不同,但原理相同。假定你想買一輛新柯維特跑車,又不想付1 000美元的期權費,你可以選擇簽訂一個遠期合同,同意在一個月後以4萬美元購買一輛跑車。車運到後,即使實際定價低於4萬美元,你也必須以合同價格購買。和持有買入期權一樣,你希望車價上漲。但因為你簽訂的是遠期合同,你的損失不再是有限度的了,所以,你尤其不希望車價下跌。就算車價跌到3萬,你還是要按4萬的價格來買。儘管存在風險,遠期合同和期權相比,至少有一個優點——你可以省下1 000美元的期權費。
各種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債券以及各種市場指數,都有期權和遠期合同在交易。其中一些在世界各地有組織的交易所交易,另一些是透過櫃檯交易(OTC,Over?鄄the?鄄Counter),即透過場外私下談判來完成。相比之下,交易所交易的衍生產品的可監管性、流通性、可靠性都優於櫃檯交易的產品。你可以輕易地透過查閱《華爾街日報》或是打電話給經紀商得到所有交易所交易產品的報價;然而,除非你在投資銀行的衍生產品部門工作,否則你永遠也不會發現櫃檯交易產品的某些內幕。
第一章 一個更好的機會(7)
所有衍生產品都是期權和遠期合同的某種組合。這個市場上的大部分業務活動,包括下文將要提到的,就是把不同的期權和遠期合同組合起來打包出售。其中最難的工作就是計算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這項工作是衍生產品經紀工作中真正類似火箭科技的部分,任何錯誤都可能是災難性的。
我自己體會過犯這樣的錯誤是多麼令人痛苦。如果你決定投資衍生產品,我希望你不會重蹈我的覆轍。我的經歷涉及另外一家投資銀行——信孚銀行,你可能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它也是衍生產品醜聞中的被告之一。
若干年前我曾到信孚銀行去應聘一份工作。最近,由於向無比信任它的客戶銷售災難性的衍生產品,這家銀行的信譽很成問題,也因此被無數客戶告上法庭並受到了監管機構的譴責。不過若干年前,當我還在為進入華爾街而費盡心機的時候,信孚銀行還算是清白的。
信孚是一家對定量技能要求很高的相當成熟的銀行,其經紀—交易培訓計劃在華爾街是首屈一指的。所有能透過這一嚴格培訓計劃的人無一例外都是成功者,凡是在信孚工作過的人都在華爾街各公司賺“吧”。我覺得這是一家好公司,對自己在那裡的前途也很樂觀。我相信如果能在信孚找到工作的話,我就能賺大錢。
一個聲名狼藉的衍生產品經紀曾說過,信孚銀行的業務手法就是把人引誘進來再徹底地欺騙他們。這在當時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我以為信孚只是憑本事賺錢,如果我知道它對客戶的態度是“徹底欺騙”,我對它的好感可能會改變,也說不定會更好吧。
不管怎樣,我對在信孚的第一次面試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在華爾街應聘工作。人事經理帶我穿過接待區來到債券交易廳。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親眼見過交易廳,所以以敬畏的眼光審視這忙亂的地方——到處都是閃爍的報價機和吵鬧的經紀,噪音震耳欲聾。幾乎每個人都在大喊大叫,不是衝著電話就是衝著旁邊的人。整個氣氛就像是通了電一樣,我緊張極了。
我發現一個戴眼鏡的人用他的惠普計算器指著我。人事經理說他是衍生產品交易員,然後就走開了。我伸出了汗溼的手。
我跟著這個沉默的交易員走進了一間臨窗的豪華辦公室,坐了下來。他盯著一排綠色的德勵報價機,上面閃爍著各種金融工具最新的價格,然後拿起電話咕噥了一些數字和我聽不懂的暗語。我看了他一會兒,感覺已經不僅僅是緊張了。我覺得害怕。他只是注視著螢幕,對我的存在似乎渾然不覺。他說的話我一句也不懂。我只覺得口乾舌燥,無法吞嚥,不由四下張望,想找一臺飲水機。
終於,這個交易員開始對我說話了。他沒有寒暄,也沒看我的簡歷,而是單刀直入地提議賣給我一些衍生產品。我仔細聽他描述交易條款。就我理解,這宗交易是若干國債遠期合同的混合體。我知道遠期合同是在固定時間以固定價格買入國債,如果價格向相反方向變動,我必須根據某一複雜的公式付錢給他。
我思考著這些遠期合同,都是些櫃檯交易品種,所以報價機上找不到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