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2 / 4)

小說:易鼎 作者:風雅頌

良博起身說著:“主公待我們親厚,我們敢不效死,我們也會注意休息,請主公不必為我們身體擔憂。”

張攸之笑著:“臣比良博還小著三歲,年輕著呢!”

王弘毅一笑,取了金冠來戴上,咳了一聲,頓時帳內氣氛就不一樣了。

王弘毅不立刻上座,從案上抽出兩封摺子,遞給兩位秘文閣的領班,說著:“你們看看吧,一封是關於薛遠和張玉溫的遷民,一份是關於郭文通,都不長,你們先看著。”

說完才上了座,神清氣明的喝著茶。

“薛遠和張玉溫的遷民,大體上不錯,這摺子上報告的是有些刁民和土豪乘機腦事,昨兒訊息都到了,自請處分,你們看著辦吧!”

張攸之和虞良博都凝神看著摺子,片刻後,虞良博咳嗽了一聲,上前說著:“臣已閱完,有事稟告。”

王弘毅看了看,點頭說著:“說吧,你們兩人都是秘文閣領班,張玉溫也是秘文閣出身,不要存有顧慮,秉公參議就是了。”

虞良博就說著:“是,臣以為,薛遠的舉政,一是主公的命令,二的確是有益於百姓,這大處上就沒有錯!”

“至於這次五百半途遷移的流民起鬨鬧事,不肯遷移,甚至還扣壓了官吏,這就是實務了!”

“實務不能比大處大,臣以為,就必須狠狠鎮壓。”

“至於鬧事的原因,是薛遠和張玉溫嚴酷,不給飯吃,還是有人趁機鬧事,統統等鎮壓後再調查,以作發落。”

不想虞良博對這方面,卻是狠辣之極。

王弘毅聽了這話,沉思片刻,突然問:“張攸之,你看怎麼辦?”

張攸之低著頭想了一陣,說:“這沒說,薛遠手上有兵,讓薛遠立刻鎮壓,拿住為首審判,大軍在行,出這事,就必須狠狠鎮壓,我同意虞大人的意見。”

“當然事情的來由,必須弄清楚,剿殺錯了不怕,怕的是有人效法,無論是官,是民,是民間。”張攸之思量許久,緩緩說著:“主公,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在這時影響很大,嚴令封鎖訊息,不得妄自傳播,同時應該派十三司以及有司調查,迅速處理,不能拖延。”

王弘毅聽這番安排,覺得很是縝密,看了一眼,笑:“不錯,這事就交你辦!”

張攸之答著:“是!”

王弘毅望著外面,說著:“這事就這樣,還有郭文通的事——張攸之你說說。”

“是,臣以為,此事不難。”

“首先,這漢中城雖然城厚,經過十日不停的轟擊,早已經傷痕累累,若是集中轟擊,三日必破。”

“其次,根據第二次送來的情報,郭文通破梁川郡,損失不小,有七千人,郭文通現在本部,不過二萬,久戰疲倦,他敢過來就是利令智昏!”

張攸之說到這裡,斬金截鐵,眾人都肅然動容。

滿帳中靜寂,只聽帳外簌簌風聲。

“不過郭文通這二萬人,都是精兵,秦川之兵,百戰之士。”張攸之皺眉說著:“屢次大戰都用著他們,特別是還有著五千人的騎兵,這實是可懼,若是大戰,我軍雖勝,折損怕也不小。”

說到五千騎兵,的確使王弘毅皺眉,聽完張攸之的話,他微微仰臉望著帳上,沉吟片刻,說著:“秦關有騎兵,荊州有水師,都不好打啊!”

說罷嘆息,片刻,又說著:“說吧,我們應該怎麼樣辦?”

張攸之一躬身,說著:“主公緩打漢中,是為了考查郭文通的心意,現在已經出來了,主公就必須一舉破了漢中,才能在漢中城下決戰,又一舉攻破郭文通。”

“依臣看,打下漢中是關鍵,現在主公可派一先鋒,稍稍阻擊,等漢中平了,再引兵到城下不遲。”

現在,漢中有兵一萬,如果郭文通來的快,還沒有徹底平定,反就是王弘毅裡外受敵了,雖然這可能性很少,也不可大意。

“說的不錯,那就用樊流海的龍驤都,讓他率本部去阻擊。”王弘毅點了點頭,說著,作此決策。

此時,一處山頂上,昭德祠。

昭德祠是一高臺築樓祠堂,本是紀念前朝大臣蕭陽而建,有前朝書法大家所提。

由於安定漢中,活命數十萬,又明智等待真主投靠的功績,蕭陽死後,自發受到了百姓建廟。

《漢中志》卷91雲:“(蕭陽)歿,時人哭之慟,權葬於峙山,又立祠于山,有紀功碑,靈應錄見於廟雲。”

記述時用一“權”字,說明立廟倉促簡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