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貫、宏偉、厚實,這縷縷紛紛聚合不定,或者是衰敗之相,或者是尚未崛起時之相,現在當然是衰敗。
不過衰到了連龍柱都沒有了,這秦王已經窮途末路外強中乾了。
只怕大軍一到,頓成粉末,王弘毅頓時就安心下來了。
第三百二十章 趨勢(上)
十月,連下著幾場雨,秋風漸寒,這時是督催各郡縣收納糧銀,可以說,兩方面前在準備著。
“各位大人,實在對不住,這是我們大王的意思,大王有旨,讓你們立刻返回成國,中途不得停留,否則出了什麼意外,可不要怪罪。”將百人送出了長安城門,一個官員拱手說著。
“請轉告你家大王,就說我們明白了,就此告辭,以後總有見面之時。”李臺瓊一拱手,向著城外行去。
使節團的人,緊隨著,雖幾乎是被驅趕出長安,絲毫不見狼狽之態。
“還真是傲氣。”眼望著他們離開,一臉輕視表情的官員,將表情收起,嘆了口氣。
“大人,這樣做豈不是得果了大成皇帝?”一人見四下無人,愁眉苦臉說著。
“這也沒有辦法,我們現在是秦王的臣子。”這官員壓低了聲音,說著。
體會著現在這個詞,周圍幾人都默默點頭,嘆了一口氣。
這些人自不想和大成朝交惡,只不過秦王有旨,做臣子的也只能是按旨辦事。但想想離開時使者的神情,官員俱是嘆著氣。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是規矩。
郭文通再無善意,也不會斬殺來使,只是禮遇稱不上了,見過使者,拒絕歸降,命人將他們當天就驅趕離城,其實早在意料之中。
騎在馬上,回望了一眼漸遠的長安城,李臺瓊說:“此番經歷,回去要稟明陛下,你們不要氣惱,陛下自有雷霆之怒以臨。”
“大人說的是,用不了多久,我們必能再次來到長安。”回望過後,這些人不再停留,直接策馬離開,只留下一蕩的塵煙。
使節還沒有回來,洛陽秘文閣,就接到奏章,張攸之就命在秘文閣當值的官員進去稟告,沒有片刻,就見一個內侍出來傳旨:“皇上叫進。”
“是!”張攸之躬身答應,向裡面而去,到了書房前,就聽王弘毅在御書房說:“是張攸之來了?進來吧!”
“給皇上請安!”三跪九叩是正禮,天天見的自然不用這樣,張攸之叩拜了下,就起身了。
張攸之說著:“有要緊的事上奏。”
說著將摺子遞了上去。
“嗯,是關於秦王郭文通的摺子。”王弘毅接過來,就笑了笑說著,說罷展開觀看,一頁一頁細看。
張攸之賜了座,上了茶,見王弘毅面無表情閱讀著,片刻推開摺子下地踱步,說著:“果不出所料。”
對張廷玉說:“這件事,你看怎麼樣?”
張攸之拱手答著:“此事都已議定了,現在勸降不成,就詔告天下,起兵伐秦。”
王弘毅聽了,冷冷說著:“你說的沒有錯,朕即照準。聖旨都準備好了,你現在立刻發旨,令丁虎臣自漢中發兵,而朕起兵逼向潼關,牽制其主力!”
張攸之應了一聲,又沉思一會說:“皇上,起兵逼向潼關,牽制其主力是大政,但秦川這樣,實際上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皇上只要開仁,令秦”別的郡縣歸降,就是郭文通不降,別的郡縣和大將呢?”
“實在是老成謀國之見!”王弘毅眸子放光,回身欣然提筆,疾書諭旨,口中說:“就這樣吧!”
宏武元年,十一月二日
袁俞望天,只見天空昏暗,周圍彷彿已至傍晚一樣,但事實上,此時離著天黑,還有著幾個時辰。
“大人,時辰已到……”有親兵催馬上前,提醒的說著,這次是奉著秦王的旨意,趕至邊關去支援。
因事情緊急,一集合完畢就立刻啟程了。
袁俞冷冷的發令:“上馬,準備出發!”
“是!”在身後是五千五百人,在得到袁俞的命令後,他們一起應命,大軍出動,連地面前隱隱顫動著。
這時街道上有著不少路人,又非是夜半人稀,城中百姓自是還未到著安歇時。道路的店鋪也基本都開著,出入的客人不在少數。
這時大軍個個帶著的凜冽氣息,讓被嚇到的百姓,都閉緊了嘴。
最近一段時間,邊關傳來的訊息多了,有一些被百姓們聽說並暗地裡議論著。
這兩日氣氛越發緊張,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