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全球毒品500年 作者:大刀闊斧

茨珀大街費格森先生製作的一個小注射器。費格森的手藝一流,受到愛丁堡醫師亞歷山大?伍德博士(1817—1884)的讚揚。不同於賴恩的方法,伍德建立了一套皮下注射程式,使用一個仿蜂針注射器。他在1855 年和1858年的論文中發表這一成果。伍德在病人的胳膊上注射,作為一種區域性麻醉。他認為他解決了嗎啡癮的問題。他認為,口服毒品,吞嚥的動作,像其他形式的食物或飲料,產生食慾。他確信,如果注射毒品而不是吞嚥,病人不會渴望它。他錯了。伍德的幾個病人對嗎啡皮下注射產生了依賴。伍德的夫人麗貝卡?馬希是最早上癮的人之一,她很快將死於過量使用嗎啡的謠,被那些認為他應該遭到報應的人講了一遍又一遍。神奇的是:她比他活得久,一直活到1894 年。

倫敦醫生查爾斯?亨特(1835—1878)進一步推進了這場治療革命。1858 年他報告說,他摒棄了伍德把嗎啡注射到神經痛引起的最痛部位的方法,轉而注射到脖子、胳膊和其他身體部位的細胞組織。正是亨特新創“皮下注射”一詞,把它與伍德命名為“皮下的”區域性注射區分開來。出現的爭議是,皮下注射嗎啡是否比痛點附近的區域性注射更有效。亨特的觀點用了幾十年才被人們普遍接受。直到20世紀似乎才有人在靜脈內注射嗎啡。這時,美國毒品使用者在1910年以後的時間裡,由於法律禁止的原因,從吸鴉片轉向注射海洛因。亨特推薦把嗎啡皮下注射作為一般療法,在疲乏或壓抑情況下,用作神經補劑。嗎啡注射避免了口服產生的胃不適。威斯敏斯特醫院的弗朗西斯?安斯蒂(1833—1874),是有影響力雜誌《執業醫生》的創辦編輯,贊同亨特的方法。1868年安斯蒂寫道:危險,絕對沒有。”。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四章 神經、注射針和維多利亞時代的醫生(2)

1856年嗎啡在德國第一次注射,是給一個患神經痛的婦女,她曾經在愛丁堡接受過伍德的治療。19 世紀60 年代,費利克斯?馮?尼梅耶爾(1820—1871),符騰堡王國圖賓根大學病理學和治療學教授,醫療中心主任,第一個觀察到神經痛的這種療法導致上癮。他在一本主要教材中指出,“皮下注射的引入,是一件大事……治療的巨大進步”,但不幸的是,這個新方法被濫用了。“我知道許多醫生,出門行醫必在口袋裡裝一隻針管和一瓶嗎啡,回來的時候,嗎啡瓶通常是空的。”如果不斷注射,加大劑量,病人就會產生依賴。“他們感覺遲鈍,抱怨有說不出的無力,不舒服,打顫等。一些人描述他們的狀態像醉了一樣(頭痛)。”尼梅耶爾的先見之明得到了阿爾佛雷德?費德勒(1835—1921)1874年到1876年發表的文章的證實。費德勒認為,嗎啡上癮是情感混亂造成的,一些人特別容易情感混亂。維也納精神病醫生馬克西米連?累德斯道夫(1815—89)1876年發表了一篇關於戒嗎啡的類似文章。巴伐利亞毒素學家赫爾曼?馮?博伊克(生於1843年)警告說,接受皮下注射的人,戒毒病症更厲害:

比起嗎啡注射者,食嗎啡者的毒癮更容易治癒;我們唯一的辦法常常是人身傷害;例如,我知道一個病例;一名年輕醫生,實實在在被關了一個多星期,才能治癒他給自己注射嗎啡的毛病。他像瘋子一樣,用指甲抓牆,痛苦地哭泣和尖叫,什麼都不吃,無法入睡,腹瀉等等。最後,經過一些天無情的治療,他開始覺得好一些,開始睡覺,開始吃東西。

愛德華?列文斯坦做施恩堡收容所負責人時,專門研究所裡有毒癮的人。他出版了一本專集《渴望嗎啡》(Die Morphiumsucht,1877),後被譯成英文,題目是《對嗎啡的病態渴望》(1878),前面提到過。他寫道,那些向有疼痛、慢性疾病的病人傳授如何自己注射嗎啡的醫務人員,是“這種疾病的始作俑者和傳播者”。“不要指責”這些專業同事的“所作所為”,因為他們的本意是解除病人的痛苦,而不知道“隨之而來的危險”。但他批評那些誇誇其談的患者彼此稱讚嗎啡的療效好,從而傳播了“這種邪惡”。列文斯坦強調說,人們“對注射嗎啡的病態渴求……源自他們的天生體質,而不是某種易患病的體質。”那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

英國最早關於皮下注射嗎啡致癮的警告,1870年來自一位約克郡醫師。喬治?艾略特(1819—1880) 以他為模型,構思了《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1871)中的利德蓋特博士。就在前一年,克利福德?奧爾巴特爵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