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也不會很迅速。但劉備的勢力剛剛聚集不久,眾心未附。如果實行閃電戰,必然得勝。”。曹操遂親率大軍東征劉備。果然冀州別駕田豐勸說袁紹,乘機襲擊曹操後方,袁紹卻以幼子重病為由不肯出兵。使得曹操能了無牽掛地大破劉備,獲其妻子,擒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曹操之迅速擊潰劉備,避免了在官渡之戰中兩面作戰的局面。
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對孫策之死的準確預言。時江東小霸王剛剛成就江東霸業,因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峙,遂有謀圖中原之心。曹軍得知這個訊息都很畏懼,只有郭嘉料事如神地說道:“孫策剛剛吞併江東,所殺的都是深得人心而有死士歸附的英雄豪傑。孫策為人輕率疏於防備,雖然有百萬之眾,卻形同孤家寡人。必定會遭刺客伏殺,死於匹夫之手。”果不其然,孫策是年死於許貢家客的刺殺,北進計劃胎死腹中。
如此準確之預言,實在令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與之相彷彿的是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大軍最後一次出斜谷北伐中原。當是時司馬懿已料定諸葛亮之死期將至,卻還是演繹出“死諸葛嚇走活仲達”的故事。雖說司馬懿也可謂一代英傑,但是和郭嘉相比而言可能要稍遜*了。郭嘉以弱勢而力克強敵,司馬懿居於強勢卻只能採取守勢,自不可同日而語。
嗣後在徹底打敗袁紹殘餘勢力過程中,郭嘉又屢出奇計,或緩徵以靜觀其內部發生變故;或急起直追,以圖完勝敵軍,運籌帷幄,謀無不中。可惜的是就在這次遠征烏桓出奇兵制勝的過程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日夜急行軍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奇才遽爾星隕。實在令人扼腕嘆息不已。需要說明的是這位能算計到孫策之死的謀士,也準確地預言了自己的死亡。曹操曾痛悔莫及地追憶道:“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郭嘉)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207年是個特殊的年份,兩位重量級謀臣郭嘉和諸葛亮擦肩而過,在郭嘉撒手離去的同時,諸葛亮正式出山輔佐劉備。就在曹操出現人才的斷檔時期,諸葛亮迅速地脫穎而出,揭開了其叱吒風雲一生的序幕。現代多有人設想,假如郭嘉不過早撒手塵寰,等待諸葛亮的會是怎樣的一種命運和結局呢。歷史雖然不容假設,但若果真如此,恐怕諸葛亮的一生將會改寫。因為決定兩人命運的將是曹操與劉備的實力對比,而不是智慧的一較高下。這將遠不同於司馬懿面對諸葛亮似的始終不敢作正面交鋒。誠如曹操在兵敗赤壁所引發的浩嘆曰:“若奉孝在,不使孤敗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看來即使是當時之曹操也在幻想著這種歷史性的假設。
二、過於迷信自己,以卵擊石
諸葛亮嘗自比管仲、樂毅。在某些方面,諸葛亮或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在審時度勢或者說對形勢的宏觀把握等諸方面卻難與之相較。
管仲在軍事方面的卓越才能體現在他統帥大軍深入不毛,打敗了勢力強大的山戎部落,這似乎與諸葛亮七擒孟獲相彷彿,難說高下。當時之山戎為諸戎部落的一個分支,中原各國無不聞風喪膽,望而卻步。因聞齊桓公欲稱霸中國,於是率兵繞道至燕國展開強大的攻勢。燕莊公無法單獨抵禦向齊國告急。齊桓公和管仲於是親率大軍開始了這次跨界遠征。
這次遠征可謂艱苦卓絕,險象環生。曾經迷路於浩如煙海的旱海,但憑几匹老馬開道才走出絕境,這便是老馬識途這一成語的來歷;也曾經歷缺水之苦,只是在螞蟻聚身的半山腰才找到水源;採用過火攻、遠端奔襲、水攻等諸多戰術及類似四面楚歌之攻心戰術,歷經千辛萬苦才奪取這次戰爭的勝利。讓人拍岸叫絕的則是管仲在打敗山戎後卻盡將所得土地悉數相讓於燕國,使燕國一躍而成為一個大國之列。燕莊公在相送齊國君臣時為表誠意不覺送至齊國土地上。齊桓公說:“自古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無禮於燕君。”因此緣故,連這片原屬於齊國的土地也一併割讓給燕國。這些土地或為齊國軍隊從山戎手中奪取的領土,或為齊國固有疆土,都並非燕國所有,據之為己有燕國人自無話可說,何以拱手相讓於人呢?我想後世之人多有不明白者,但是春秋時期的各霸主卻是心領神會而爭相效仿的。何也?
我個人認為春秋時期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它是我國的奴隸制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亂世時期,各諸侯國之間均勢均力敵,誰都無法吞併誰,對土地的盲目爭奪有時會適得其反,引發更多的內亂和矛盾,所以一些有遠見的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