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了嘛!這又多一份收入。結果,我們辦花博會,既沒花多少成本,又沒動遷農民,而且土地也流轉了,花卉企業也進來了,農民也增收了,別人都很羨慕。
我問,沒有不贊成的?
白剛說,其實剛開始的時候,農民是不以為然的。農民覺得辦會嘛,就是你們修兩條路,插幾面旗子,圖個熱鬧,辦完了我們還是老樣子嘛。但是我們錦江區辦的花博會,還不到半年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其他村看紅砂村富了起來,也都想搞……
我打住白剛。且慢!我承認你這個紅砂村方案很精彩,堪稱“金點子”,甚至是“絕招”。你不但把農民就地變成市民,而且把農村就地變成了公園。但是,正因為它是“絕招”,所以不可效法。“絕招”的特點就是“絕”嘛,難道還能複製、克隆?
白剛說,當然不能重複搞花博會。我就去幸福村,那裡有一片梅花林。過去由於沒搞城鄉一體化,沒完全引起重視。這次去看,發現有600畝。全國四大梅花基地,南京、無錫、武漢、成都,其他三個市最大的梅林也只有300畝,我有600畝就是最大了。如果認真做出來,還可以做到3 000畝。我們就決定搞個“幸福梅林”。這個理念一提出,農民比我們還積極。他們自己打了個標語:“奮戰100天,超過紅砂村”。我們說我們快,農民比我們還快。
當然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下一個呢?
白剛說,下一個就是江家菜地。花夏農居(紅砂村)和幸福梅林(幸福村)都是種花,這回該種點菜了,也不能總是種花,就搞了江家菜地。種花的富了,種菜的也要富呀!我們就給農民說,你把土地整理出來,然後以一分地為單位,讓城裡人來認種。
我說,就像到動物園認養動物一樣?
白剛說,對。一分地一年收他800元,一畝地你就有8 000元。你也不用自己到城裡去找認種人。你和農業合作社簽訂兩個合同:一是土地流轉合同,一個是代種合同。合作社把你的土地拿到以後,就去面對市場,讓城裡人認種,你自己變為代種人。他想種蘿蔔你就種蘿蔔,他愛種萵筍你就種萵筍。他的蘿蔔可以拿去換萵筍,也可以讓你幫他賣。你賣了把錢給他,這樣他也高興,你也高興。而且還有最關鍵的問題,我們把租金給他量化了,細化了。城裡人付的這800元,100元是種子、化肥、農藥,150元是地租, 350元是勞動力,還有200元給集體經濟組織,負責養護整個基礎設施和景點。農民聽了高興得很。過去要起早貪黑去賣菜,進城又沒有攤位,只能賣給菜販子,賣得好就有錢賺,賣不好還虧本。現在一分地800元什麼都包完了,城裡人還多了個集生態、旅遊、體驗、休閒於一體的好去處,皆大歡喜。
txt小說上傳分享
智者勝出(3)
確實皆大歡喜。不知白剛還有什麼金點子。
白剛說,這三個村成功後,就提出了“五朵金花”的概念,第一朵是花夏農居,第二朵是幸福梅林,第三朵是江家菜地,第四朵是荷塘月色,第五朵是東籬菊園。荷塘月色,我們準備打造成藝術村。辦法也很簡單,把農民的房子略加改造,一幢房子培養一個管家,租給藝術家。藝術家一進來,這個村子的文化含量就不一樣了,做旅遊景點就有吸引力了,也就可持續發展了。
我問,農民有什麼好處?
白剛說,怎麼沒有好處?按照我們的設想,農民應該有四份收入:你流轉我的土地,要給我土地的租金;我在你那裡打工,要給我薪金;我出租房屋給你,你要給我房子的租金;我入股集體經濟組織,要給我股金。何況權屬還在,土地還在,不動產沒變,農民高興得不得了。
我說,豈止是四份收入,還有四種身份:地主、工人、房東、股東,真是立地成佛。只不過我總覺得你們的情況太特殊,未必是人人都學得來的。
白剛說,怎麼學不來?有人說,紅砂村你搞小盆花種植我們學不懂,幸福梅林有梅花我們又沒有,算你運氣。我們承認這兩個地方有一定的特殊性,但盆花、梅花你沒有,菜地你也沒有?種菜你總會吧?大家都說,推進城鄉一體化,一定要找到產業,一定要找到載體,可惜自己沒有。如果你要這樣想就錯了。每個人,每個地方,其實都是有優勢的。你自己不會發揮,不去找,你就會覺得別人可以你不可以。實際上到處都是產業,到處都是載體,甚至到處都是機會,關鍵是你去不去發現,怎麼去發現。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難題也能變成機會。重要的是,你一定要去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