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其如此,這才冒著得罪四方諸侯的風險,頂著離間天家骨肉的罪名,力排眾議,頂風而上,強行削藩。這無疑是“盡忠為漢”,他的冤死也讓人扼腕嘆息,班固就說“錯雖不終,世哀其忠”。但問題是,難道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一定要用自己的血來祭奠自己的理想?難道“始作俑者”便當真“其無後乎”?
事情恐怕並非如此。正如蘇東坡所說,人們常常只看到晁錯是因為忠心耿耿而死於非命的(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道他招致飛來橫禍也有自身的原因(不知錯有以取也)。晁錯確實深謀遠慮,但他的深謀遠慮,是對國家的,不是對自己的。他為國家想得很多,很深,很遠,對自己的命運前途則懵懵懂懂,一無所知,甚至盲目樂觀,所以《漢書》說他是“銳於為國遠慮,而不見身害”。看來,即便是晁錯這樣的“智囊”,也不是什麼問題都看得清清楚楚的。
當然,要說晁錯對自身的安危一無所知一無所慮,恐怕也不是事實。至少,當他的父親把問題的嚴重性指出來以後,他應該有所反省。但他卻斬釘截鐵地回答說:“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可見,他其實是想清楚了的。而且,正因為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