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3 / 4)

小說:大帝修仙 作者:九十八度

這河間王司馬顒最寵信的兩位屬下就是李含和張方。這兩人林易也是皆有所聞。

李含,字世容,出生於寒門。老家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僑居始平(今陝西咸陽一帶)。此人很有年輕時候很有才幹,在老家狄道和寄寓始平的這兩個地方都把他同時舉為孝廉。但是因為得罪安定人皇甫重和皇甫商兄弟,,就暗示州里招李含為門亭長(城門設亭為門亭),想借此羞辱李含。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上帝關閉了一扇門,卻又開啟了另一扇窗戶。正好此時雍州刺史郭奕(這人出身太原陽曲著名的郭氏大族,三國名將郭淮之弟郭鎮之子,也是賈南風母廣城君郭槐的堂弟)很早就聽說過李含很賢能,一次是出門是恰好看到了正在執勤的李含,郭奕當即下車擢升李含為別駕,成為他的副手。很快,李含又被舉薦任命為秦王司馬柬封國秦國的郎中令,並被司徒選為始平郡的中正。正中官職始於秦末,漢獻帝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漢自立前,尚書陳群立九品官人之法,於州郡各置中正,任識別人才之責。魏曹芳時,司馬懿執政,於州置大中正,於是又有大中小中正之別。州的大中正,亦稱州都,吳有大公平,即魏之大中正。晉、南北朝均有中正,隋尚有州都。唐以後中正作為官職已經走出歷史舞臺。

等到秦王司馬柬去世以後,李含的幸運之神逐漸遠去。司馬柬死後。作為司馬柬的下屬,應該為司馬柬服喪,但是,一般來說,上司埋葬以後,就可以除服了,而李含也是如此。但是,因為尚書趙浚(太妃趙粲的叔父)對於李含不巴結自己懷恨在心,就上書皇帝說李含不應該除服,州的大中正傅祗也推波助瀾。要貶斥李含。而傅祗的從兄傅鹹卻為李含喊冤,但是,無奈趙浚與後宮關係緊密,最終,李含還是被貶官,過了一年多,才任命為壽城邸閣督。

司徒王戎上書說,李含曾經身為大臣,即使降品。也不能讓人家做吏,而不做官,經此一說,李含才被任命為始平的縣令。後又升任為東武陽令。河間王司馬顒請李含做自己的徵西司馬,又很快升為徵西將軍府的長史,很是信任,從此。李含成為司馬顒的左膀右臂。

張方和李含一樣,也是出身寒門。張方是河間人,是司馬顒封國之民。他出身貧賤。地位十分低微。到長安時幸得當地富戶郅輔慷慨供給物質支援,後更因才能和勇氣而得到司馬顒的賞識,多次升遷後官至振武將軍。

但是後世來講,這張方的名氣是遠大於李含之上。張方是八王之亂中最著名的猛將之一,張方的軍隊甚至比土匪強盜還土匪強盜,吃人肉是資治通鑑中有明確記載,他們搶劫了可以搶劫的一切東西。甚至於在司馬衷回到洛陽以後,還在城外挖掘了司馬衷與賈南風的小女兒哀獻皇女司馬女彥的墳墓。連哀獻皇女的墓都給挖了,還有什麼不能搶的呢?

晉朝皇宮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御用的器物、宮中的寶貝被士兵們瓜分殆盡;如飢似渴計程車兵們見到同樣如飢似渴的宮女們,直接舉辦了婚禮;魏晉以來,皇宮中儲存的無數寶貝喪失殆盡。搶完以後,張方還想掩飾罪行,企圖放一把火把洛陽皇宮燒掉,幸好是有人拿114年以前董卓燒掉了洛陽的臭名遠揚的例子勸誡他,他才沒有放火燒了洛陽。

但是這張方無論何時始終是對司馬顒忠心耿耿,最終由於司馬顒中了反間計,而被他派人刺死。這人就是那郅輔,當年張方貧困潦倒時候的貴人,最終也是死於其手,真是宿命。

當然這都是八王之亂中後期發生的事情,現在由於林易的出現,已經使這歷史的軌跡發到變動,林易堅信這樣的故事不會再發生。這張方本性卻也並不壞,所作所為大多是形勢所迫,或許是出生貧寒的他天生對上品豪族的仇視。若是能完全駕馭住此人,在其性格沒有完全轉變之後好好啟道培養,這張方還真算是一員攻城掠地的猛將,不在那孟觀之下。

林易自是輕車熟路,雖然這徵西大將軍府上依舊是守衛森嚴,但是這無論如何都不會對林易造成任何影響。剛入府中,陣陣清脆悅耳的聲音已經傳來,順著那樂聲,林易來到了一處大殿,殿中原來正是座無虛席,河間王司馬顒在舉行大宴。一群舞女在殿中隨著樂聲翩翩起舞,四周一群文臣武將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不時一陣喝彩聲和斗酒聲傳來,真是好不熱鬧。

現在是關中匈奴、羌人、氐人等戰亂已平,大多的文臣武將過的都是歌舞昇平,醉生夢死的日子,至於那還有成千上萬無家可歸,餓殍千里的災民自然是和他們沒有多大的關係。

林易卻見殿中正襟坐著一箇中年男人,方頭大耳,一身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