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從命令,因此林易自然是不會取了這些人的性命。只是,若是放了這些人,這些將士都是軍籍出生,即使是回到家鄉最終還是為官府所抓,免不了參軍從戎之路。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況且他們沒有保護住這辛冉父子倆人的性命,即使回到京城,也逃脫不了孫秀的懲罰。這些軍人最崇拜的就是勇士,林易幾人剛剛那刀槍不入的本領,早已讓他們折服。況且林易並不想讓自己迴歸的訊息,讓別人知道,因此是你情我願,一拍即合,林易現在身邊最缺的就是人手,正好是帶上這隊禁軍將士一起離開。
兩日後,林易已經到了這長安近郊。那些禁軍將士只怕還在路上,林易聽說那洛陽城中的變化後,心中已經是焦急如焚,因此是短暫的休息後,已經是帶著葛洪、衛玠和阿蘭先行一步。至於那數百禁軍,有姚大和白骨夫人在暗中監視,林易相信他們即使是有什麼詭計也使不出。
那幾位領軍的禁軍校尉,雖然是級別不高,但畢竟是最接近中央權力機關,林易從他們口中,對這半年來朝廷內發生的大事已經大概都清楚了。
自從是朝廷確定是林易消失後,就為這何人繼承這太子之位爭論不休。太子雖是不幸早逝,畢竟還有一字尚在,因此朝廷中親東宮那些老臣還是堅持認為以皇太孫司馬虨為皇儲。但是賈后一黨自然是堅持以假兒子司馬慰祖為皇儲。賈后雖是一手遮天,但畢竟這立皇儲這事情不是小事,關係國之將來和根基,因此必須徵得天下朝野內外同意。況且這親東宮勢力雖明顯弱於後黨,但皆是舉國輕重的功勳老臣和皇家宗室長輩,因此雙方一直是爭論了數月都沒有結論。直到這一個月前,本是支援司馬虨為皇儲的趙王司馬倫等宗室突然改變主意,改為支援這司馬慰祖,這形勢才突然轉變。這趙王司馬倫和梁王司馬彤都是司馬懿的兒子,也就是司馬衷的皇叔祖,他們的觀點自然是至關重要。於是一個月前,朝廷已經告知天下,立司馬慰祖為太子。
這對林易雖然是不好的訊息,但是他一直擔心的事情真的沒有發生。劉卞、王敦等東宮大臣因為沒有參加梁山一戰,因此朝廷自然是無法對他們有任何處罰。而參加梁山之戰的周處、江統、司馬雅、許超、士猗等文武大臣將士,雖然是立下了大功,但這主將折損之事,無論如何朝廷都會找個替罪羊。況且那賈后一黨早已是虎視眈眈,看中東宮精銳那些虎狼之師,若是不能為他們所用,只怕是後果難以設想。
雖然不知道這幾人到底是逃到了哪裡,洛陽城中是一直沒有這幾人的訊息。但是看來這些人至少都是安全的。
至於這徵西大將軍、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之主,現在是自然是早已換了主人。正是這河間王司馬顒。
司馬顒,字文載,是司馬懿之弟安平獻王司馬孚的孫子,太原烈王司馬瑰之子。司馬顒起初繼承其父司馬瑰的太原王爵位,咸寧二年(276年),前往封國。咸寧三年(277年),改封為河間王。
司馬顒少年時有好名聲,看輕錢財厚待賢士。與各藩王來朝見時,晉武帝司馬炎讚歎司馬顒可以作為各藩國的表率。元康元年(291年)八月初九日,擔任北中郎將,鎮守鄴城。
按照武帝生前規定,不是特別親近的皇族之人不能統率關中這如此重要之地。之前鎮守關中之地的秦王司馬柬,是司馬衷的同母弟,司馬炎第三子,母親皆是司馬炎皇后楊豔,這是親的不能再親的關係了。後來由於司馬柬早逝,司馬柬還未到三十歲就早逝,估計還是心中憋著一口鬱悶死的,司馬炎本該把皇位傳給他,竟然是給了他那傻子哥哥。後來先後接替鎮守關中之位的是梁王司馬彤和趙王司馬倫,這兩人皆是司馬衷的叔祖,皇室中至親長輩,自然是捨我其誰。而這司馬顒只是那司馬懿弟弟司馬孚的孫子,這皇室關係自然是遠了很多。這司馬炎也是個老好人,若是按道理講,司馬孚或許可以給了王爺之位,其後代就該免了。
因此這司馬顒在各藩王中屬於比較疏遠的人,卻能得到這如此重要之位,不僅僅是因其賢能而被特殊任用,只怕和那賈后一黨也是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況且林易從那前世之中僅有的歷史知識中,也得知這司馬顒正是那穢亂天下的八王之一,正是他騎在牆頭上不斷隨風倒,才導致這西晉宗室戰亂不休。(未完待續。。)
第一百二十八章 河間王的左膀右臂
數月不見,這長安城是繁華依舊,只是這其中卻是換了主人。長安城內流民也是少了大半,想來是這幾月已經大多是被朝廷安置和遷徙而出城。
一路上,林易早已是打探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