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為“有名的心理學者” 已經在他的腦海形成了某種形象,現在只要跟這個形象對照就可以了,但是一般的初學者卻 必須先找出所有“名字以P開頭的心理學者”,再和“有名的心理學家”做一一對照才行, 因此花費了比較長的時間。
在本章“記憶的內容”一節中我們知道了陳述性記憶可以分為插曲記憶與意義記憶兩種 。其實,這兩種記憶都被收藏於“知識”這個記憶儲存庫裡。插曲記憶是個人的體驗,不能 與他人共享,但意義記憶卻是從插曲記憶中衍生出來,進而發展成一般化的、概念化的知識 。
譬如,我們都知道松樹和櫻花樹都是“樹”。那是因為“我家庭院的櫻花樹”或“某某 堤壩上的櫻花樹”之類的插曲記憶被一般化,於是“樹”這個概念就慢慢浮現出來的結果。
至於“意義記憶”中的資訊則比與“插曲記憶”相關的資訊更容易被彙整成形儲存於頭 腦當中。因此,就算你沒有辦法立刻回答“一個星期前的晚餐你都吃了些什麼?”(插曲記 憶)的問題,也能很快答出“晚餐的代表性食物是什麼?”(意義記憶)的問題。
超級記憶力訓練法 第一部分(8)
那麼,當你在閱讀本書時,文章的意義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被記憶下來的呢?文章是文 句的集合體,而文句又是單字的集合體,因此我們可以說,文章的意義記憶被這些要素所統 合,表現出階段式的構造。
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複雜。譬如,“鋼琴師把手指頭放在鍵上”這個文句的“鍵”是 指“鍵盤”,一般人不會多做他想。或者,你到一家常去的咖啡店,即使什麼都不說,服務 生還是會給你送來你經常點的咖啡。文章也是一樣,我們很容易透過文章的前後關係或因果 關係、脈絡,或者過去的行為模式掌握其意義。
我們的腦袋裡不但有單字層級的意義網路,還有將文法、經驗或過去的反應等集合成體 制化的計劃。
假設我們要重組以下順序凌亂的文句,使其成為一篇順暢的文章。
a�因此便到超級市場去了。
b�吃火鍋的配料豐富極了。
c�最後買了羊肉、蔥、米粉等。
d�今天傍晚,好久不見的侄子難得來訪。
e�順便買了兩瓶葡萄酒。
f�想起晚餐要做一頓熱呼呼的火鍋。
相信大部分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按照d-f-a-b-c-e的順序將文章重組起來,這是因 為我們的腦海裡已經掌握了購物的過程。相反的,如果從文章中將行動的一部分去除,要求 受測者記憶之後再重現,則受測者多半都會有加進被去除的部分,使故事趨於完整。
所以,文章的意義不一定都會寫出來,有時我們必須採取變向閱讀或速讀的方式才行。 這時候,我們就會處理記憶資訊,讀取箇中的意義以便和各種知識或計劃統一。但由於可能 會產生誤解或者扭曲記憶的情況,所以必須特別注意。
希臘文學家艾斯?強森說過:“真正的記憶術就是注意術。”而美國的哲學家威廉?詹 姆斯則表示:“每個人都在超越其界限之內的領域裡生活著,同時擁有各種平常沒有使用到 的力量”。我們可以從這些論點或記述當中瞭解到許多道理。首先是,人只使用了自己與生 俱來的能力當中的一小部分。有一種說法是,人類只記得自己讀過的10%、聽過的20%和看 過的30%而已。
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世界上,針對感官的各種刺激紛至沓來,使我們 目不暇接、各音盈耳。它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妨礙了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的形成和穩定 ,從而影響了我們對某一特定事物清楚而深入的認識。
瓦格納說:“一個人不能同時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丟掉那匹。聰明人會把一切分 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把它學好。”善於控制自己的注意,使它 能根據我們的需要而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穩定性,對提高我們的智慧水平有很大的幫 助。注意力的集中與穩定是深入認識客觀事物和提高學習效率的必要條件。
那麼,記憶力究竟會受到何種條件的影響呢?只要解開這個謎底,就可以提高記憶力了 。
正如強森所說,使記憶系統得到加強的關鍵是“注意力”,但絕不僅限於提升注意的層 次。
譬如,對某電影明星極度痴狂的影迷雖然將同一部電影看了好幾遍,但對整部電影的記 憶仍相當薄弱。換言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