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旱地帶以及山坡草地則只能放牧那是疏勒諸胡的天下。因此疏勒地區的糧食結構是穀物與肉類參半。
已經開發的綠洲有將近六成種植了糧食,一成半種植了棉花等經濟作物,還有兩成半則作為甘美的水草放牧。按照水草與土地的肥沃程度,第一等的土地都被回紇本族人佔據,尤其是靠近疏勒城的好牧場,全部都是回紇人的禁臠,唐軍逼近以後,這些綠洲牧場上的回紇人都已經撤入城中。剩下的土地等而下之,由各族墾殖、放牧。
在那六成已開發的適宜耕種的土地上,由漢族農民墾殖的佔了約三成半,雖然唐民所墾殖的土地所佔比例不大,也不是土質最好的,然而諸胡放牧則粗養、種田則粗耕,與進行精耕細作的唐民相比,單位生產量實不可同日而語,因此環繞著大昭寺的漢家農田,如今已成為疏勒地區最大的餘糧來源。
大昭寺在疏勒城以西,此刻楊定國所勘察的下疏勒地區則在疏勒北部,這個地區北接天山,東臨大漠,綠洲的面積不大,而且土質較為貧瘠,附郭百姓或牧或耕,生產能力又較低,所生產的糧食只差不多是自產自食,餘糧不多。
精通農務的法信望著白頭的山巔,對這場大雪憂心忡忡,說:“疏勒下這樣的大雪也不多見,只怕來春冰雪融化時,會造成融雪洪水,那可將是一場大災,若防範不力,有可能會造成一個荒年。”
楊定國對這個地方的地理不甚熟悉,問道:“現在離開春時間還長,既然有這樣的憂慮,應該還來得及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也不是沒有辦法,那就是重修壩渠引水、導水、防水,但這個很難啊!”法信說道:“我華夏自漢唐以降,數百年曾三次在這疏勒修有蓄水防洪之壩渠,遺基至今猶存,但近百年來戰亂頻仍,這些年壩渠反而荒廢了,薩圖克佔領了這裡後我們幾次上書懇請當政者重修渠務,但都沒有得到迴音。兩年前主持曾想過靠咱們自己的力量,發動農夫挖石,邀請友好的諸部扛土,把這些渠道修起來,但胡沙加爾非但不扶助,反而加以重重阻撓。”
楊定國一奇:“這是為何?他自己不幹,可以說是因為分身乏術,但你們要承擔此事,要是做成了,對他也是有利的啊。”
法信哼道:“還有為何?他怕我們因此而團結起來啊。”
楊定國這才恍然大悟。
從來防範天災的大工程,本身就是對一個民族組織力的訓練,而工程進行的同時,也容易促進參與者的團結,增強其向心力,華夏民族早期之所以能夠團聚發展,與應對黃河氾濫的治水工程實有莫大的關係。
因此凡是“防民”之政府,從來不肯將可能形成社會號召力與組織力的事務拱手讓人,哪怕是公益事業,也是自己不幹,就不許別人來幹,為的就是害怕別人在做成這公益事業的同時形成了的勢力難以鉗制。
楊定國想起李臏對薩圖克戰略的分析,說道:“回紇人的生性,掠奪多而建設少,更何況薩圖克這兩年最大的目的是攻略八剌沙袞,是向外拓展,而不是向內發展,一切以軍事優先,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軍事中去,自然沒法顧及這些渠務了。”
法信問道:“副大都護,若咱們奪取了疏勒,等局勢穩下來以後,能否可以先內而後外?”
楊定國沉吟不決,一時無法回答,只道:“咱們儘量爭取,畢竟這是為百姓安居立命的大事。”
法信卻已在那裡屈指計算了起來,說:“渠務的事,我們已經想了好久,當初我們計算著,單靠我們大昭寺的力量,大概也只能動用一萬五千到兩萬農夫,且又有回紇人的阻撓,無法行事。如今卻不用顧忌這一點了,想必張特使必然會大力支援。光是這段時間我們抽調農閒、市閒、牧閒,就共得三萬五千人,到時候只需一聲令下,半個月內應該可以將那些舊渠修好,應付得一時之急,但真要建立起澤延後世的百年基業,那可得數萬人窮年累月之功了。”
楊定國嘆道:“那恐怕得有個和平的環境方才成了。”
四人在馬上且談且走,從南門出發,以下疏勒為圓心繞了一個圈,來到了東南面,眼看黃沙漸多,枯草漸少,溫宿海抱怨風沙帶來了貧苦,楊定國卻指著沙漠的方向,道:“莫如此說,老天爺最是公正,我那天正好聽見張特使和鄭參軍在談起疏勒的錢糧問題,鄭參軍就說疏勒雖然破落了多年,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根基還在,只要絲路能夠重開,那這片沙漠,帶來的可就都將是黃金!”
溫宿海嘆道:“由此出發,要到達長安,沿途諸族割據、馬賊橫行,要想重開絲路,那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