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井井有條,但美國比較豐富多彩,兼收幷蓄,很難說的。我告訴他CBD和中關村的差異,有點類似英國和美國——如果你喜歡在一個條條框框都很清楚的地方,那麼去CBD,如果你喜歡一個可以按照自己的夢想去建立和創業的地方,那麼去中關村。總之,去CBD,安全穩定可靠,但缺少驚喜,就像你在CBD的星巴克喝咖啡,沒有什麼奇蹟發生,來來去去的人都是和你一樣的,國際化的標準面孔,西服革履職業套裝,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差別不大;但去中關村則不一樣,中關村有“雕刻時光”,有“萬盛書園”,每一個人和別人都很不一樣,在這裡你有想法不可笑,反而是你什麼想法都沒有才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朋友攜家帶口回來,選擇的結果非常富有戲劇性——他選擇了中關村,因為他說是男人為什麼不聽自己的?但是他的妻子選擇了CBD,理由更簡單——聽別人的生活要比聽自己的生活,不費腦子,容易得多。
還有一個故事,說來很有意思——2005年以來,許多高科技企業都遷往中關村,像新浪,搜狐等等。我一個做企業的朋友說:“如果當初的網路公司不盲目進軍CBD,也許他們不會死得那麼快那麼慘——人一進到CBD,不知道為什麼就容易浮躁,喜歡炫耀,要氣派要場面要輝煌,這些還不要緊,最可怕的是失去創造力,一天到晚熱衷於談概念,出入各種名流薈萃之地,把同樣的話今天說給你,明天說給他,誇誇其談,如果你是在做商業,比如某個服裝品牌,這樣做可以,因為潮流嘛,就是這樣,找幾個名模一帶頭,馬上後面就跟著一群小包法利夫人,但是做高科技企業怎麼可以這樣,你在前面說概念,但說來說去,懂行的人一看,你其實什麼都沒有。你說這還怎麼做?”
根據我這個朋友的分析,當初紮根中關村的企業——比如聯想、北大方正、清華紫光、金山軟體、洪恩線上,不管開始的時候規模多麼小,遇到多少困難,但後來都走出了自己的路,相反倒是當年廣告鋪天蓋地,在嘉裡中心漢威大廈租了整層整層辦公室的網際網路公司,動不動就到國貿開一個新聞釋出會的那種,一場納斯達克寒流過去,片甲不留——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東西——只會跟隨的人怎麼可以創業?他們就像貓,哪家企業給的薪水高,就去哪家做事,誰的條件優厚,就跟隨誰——而真正的創業者不是這樣的,創業者可以為理想為事業捨棄許多忍受許多,創業者是給予型的,而不是索取型的——創業者願意讓別人分享他的成功,願意給別人很好的薪水,很好的工作環境,他們尊重別人,鼓勵別人的創意;但是跟隨型的人不同,他們首先要索取,要看你給的價錢是否合適,之後他們有很強的地盤意識,層級意識,假如你養過貓你就知道,如果主人對其他的貓稍微好一點,那跟隨主人的貓就會不高興,覺得受了傷害,甚至要伺機報復。當然,如果你是一個喜歡寵物的人,你會認為貓還是很好的一種寵物——就像《孫悟空是個好員工》。這是本上榜暢銷書,據說是本土製作的白領職場生存手冊——我個人認為,當孫悟空到了CBD,他就會成為一個好員工,但是假如他到中關村,他就會找到他的花果山水簾洞做他的齊天大聖美猴王——這個故事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我很讚賞新浪的做法,他們把總部設在中關村海淀,但是在CBD設了一個分支機構——專門做廣告和商業推廣。這是兩種不同型別的人,中關村的人熱愛技術,肯為自己的目標腳踏實地,勤勤懇懇,但是CBD的人喜歡和別人比較,他們只願意認識有價值的人,與已經成功的企業成為商業夥伴,和有前途處於上升階段的精英交往,他們完全不肯在稍微過氣一點的人身上浪費時間,他們甚至也懶得去尋找有升值潛力的人。這種人非常適合做廣告和商業,他們是BUSSINESS MAN,但是他們只能在CBD工作,假如讓他們在海淀總部,讓他們做內容,第一他們沒有興趣,第二他們肯定忍受不了;同樣道理,如果讓做技術的做內容的人去了CBD,不出一個月,他們就什麼都做不出來——他們會變得浮躁,當一個人變得浮躁以後,就會和別人比較,然後他們就失去了自我,你能指望一個失去自我的人有創造力嗎?當然不能。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關村 vs CBD(2)
其實,區別中關村和CBD最容易的一點,是看他們的業餘生活——如果一個人喜歡讀時尚雜誌,並且喜歡按照時尚雜誌上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安排自己的生活,那麼他或她,多半是屬於CBD的,至少在氣質上屬於,即使他(她)來自某個邊遠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