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穀雨新聞作品 作者:白寒

是我所在的大河大圖文傳播有限公司正在籌劃一套“大河文化名人圖傳叢書”,而《啟功——永遠的國寶》就是這套叢書的第一本,由跟隨先生二十多年做助手的侯剛老師撰稿。該書以生動簡潔的語言,豐富的圖片記述了啟先生的生平,包括其人生歷程、學術研究、書畫創作、教育生涯,描繪出學富五車、書畫雙絕的文博大家形象,書中收編的照片彌足珍貴,是瞭解啟功先生的權威著作。想到書就要排版付梓,先生卻仙逝而去,怎不讓人神傷心碎?

先生去了,但先生的精神永存,先生的事業後繼有人,先生的音容笑貌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敬愛的老師啟功先生千古!

(原載2005年7月1日《大河報》) 。。

李默然封臺演出傾倒觀眾

一場冬雪,又是一場冷雨,寒凝中州大地。然而,在河南省京劇團排練廳裡卻洋溢著灼熱的氣息,由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李默然和國家一級演員周紅領銜主演的小劇場話劇《夕照》緊緊扣住了300餘名觀眾的心扉,大幕降下,掌聲驟起,經久不息。話劇得此殊遇,在鄭州實不多見。

《夕照》是遼寧人民藝術劇院為參’93中國小劇場話劇展而精心創作的劇目。李默然等一批優秀演員結束了在北京的演出後來到河南省會鄭州,從11月29日起進行短期演出。河南省委書*等觀看了首場演出,並表示希望話劇藝術走出低谷,紅紅火火。

該劇運用時空交錯等藝術手法表現了一老畫家與一女模特兒40餘年的人生沉浮和恩恩怨怨的情感歷程,展示了人物強烈的內心衝突和人們對美的嚮往,對愛情和友誼的珍視,象一首詩,噴吐著青春的芳菲;象一場夢,交織著歲月的寫照,給人以頗具哲理意蘊的人生感悟。第一次主演小劇場話劇的李默然寶刀不老,把一個感情豐富、飽經精神磨難的老畫家藝術而真實地展現在舞臺上,充分顯示了他深厚的藝術功力和演藝的爐火純青。而李默然在演出時全副身心地投入也深深打動了觀眾。這位66歲的藝術家已臨界人生黃昏,但仍然自強不息,執著追求。正如老畫家在劇中的一句臺詞:“這個黃昏對我來說是非同尋常的時刻。”目睹此景此情,人們不能不為劇中的老畫家和舞臺上的李默然一掬熱淚。記者看到許多觀眾不止一次掏出手帕擦眼睛。有一位攝影記者演出一開始就被劇情所吸引,直至終場才想起忘記扣動快門。有的觀眾一連看了兩場。

據瞭解,李默然曾有意以《夕照》為“封臺演出”。但是,該劇在北京演出成功,在鄭州被觀眾認可,人們從《夕照》似乎又看到了話劇的希望,它也標誌著這位老藝術家第二次藝術生命的開始。這個時候李默然能離開他所摯愛的話劇藝術舞臺嗎?人們企盼暮年的李默然藝術之樹常青。 。。

我國種植水稻已8000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居中在整理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資料時,在一些燒土塊中發現有稻殼的印痕,經有關專家鑑定,確認是人工栽培水稻遺存。這一史前考古的重要發現,把中原地區人工栽培水稻的歷史提前了2000年。

據張居中先生介紹,位於淮河上游支流沙河故道旁的舞陽賈湖遺址是一處裴李崗文化遺址。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自1983年起,在此先後6次發掘,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遺物,發現了房基、窖穴、陶窯、墓葬等豐富遺蹟。據該遺址出土的碳14標本的測年鑑定,距今7000—8000年,樹輪輪正為7500—8500年。

這次發現的稻殼印痕,均為出土於房基或窖穴中的燒土碎塊之內。在標本上可清晰地看出3條縱長隆起的印痕及其稃上的長條格狀的紋路。稻殼印痕的長寬之比為2以下,因此更具有粳稻特徵;但也有個別標本的長寬之比大於2,具有秈稻的特徵。專家透過掃描電鏡下對其印痕的觀察和現代稻殼的形態學的比較,認為屬栽培水稻無疑。另外,從燒土中分析出的扇形植物矽酸體的形態學特徵和紅燒土上所能見到的植物莖稈印痕也很大程度上支援了上述結論。另經對賈湖遺址出土的揚子鱷、畸龜的骨骼及楓香、山毛櫸、水蕨等植物的孢粉和溼生、水生、喜暖的其他動、植物遺骸的分析.當時賈湖周圍應是森林草原湖沼景觀。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黃淮地區,其年均溫和年降水量可能與現在的長江流域相似,因此自然環境是符合野生稻的生長及水稻的栽培的。所以,淮河流域為栽培水稻的又一起源地區並非不可能。對此,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專家給予充分肯定。

水稻是我國原始農亞中的主要栽培作物,它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