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少。但請各位放心,只要想到你們的支援,再大的困難我也會克服,堅持把這本書寫下去)
三月初五傍晚,衡州行宮
隆武帝緊急召集諸位閣臣前來議事,大殿中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氣氛。
就在不久前,朱大典派出的信使經過日夜兼程、跑死了多匹快馬之後終於抵達了衡州,送來了清軍主力已經繞過長沙南下的訊息。在奏報中,朱大典強調了當前形勢的危急,建議隆武帝做好準備,最好先行離開衡州前往他處暫避,並表示自己已率三萬援軍從長沙出發,日夜兼程南來救駕。
接到了朱大典的這一奏報,隆武帝不由得為之一驚,他的腦子裡立刻浮現出了崇禎二年後金兵繞過山海關從北部邊牆破口而入直逼京師的那一幕。而且,眼下的情形似乎更嚴重,從長沙到衡州不過四百餘里,可用之兵的數額也遠不如當年。
得知這一訊息的諸位閣臣也是一片譁然。本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還寄希望於憑藉著長沙等北部城池逐漸地挫掉清軍的攻勢,卻沒想到清軍重演了當年的長驅直入戰術,直撲衡州而來。
面對著這樣一種形勢,那些在當初就勸隆武帝離開湖廣進入貴州的大臣,如內閣次輔傅冠、刑部尚書周應期、工部尚書李陳玉等,再一次堅定了當初的想法。而那些當初建議隆武帝留在湖廣的大臣也開始動搖起來,畢竟在這清軍大兵壓境之際,天子的安危才是第一位的。
隆武帝剛結束了開場之語,下面的眾臣便開始爭先恐後地進言,語氣誠懇而急切,雖然顯得較為嘈雜。但幾乎每一個人的聲音中都出現了“離開衡州”之類的字眼。
“諸位愛卿,安靜!”隆武帝實在受不了那種你一言我一語的混亂,只得出口制止道。但他心中還是感到了些許欣慰,至少現在諸位閣臣還有話說,沒有出現當初崇禎帝召集閣臣議事時的那種冷清局面。
“諸位愛卿不要心急。一個一個說。傅愛卿。你先來吧!”由於事先已經同內閣首輔黃道周交換過意見,隆武帝便直接點了內閣次輔傅冠的名。
“遵旨!”傅冠出列道,“啟奏陛下,微臣還是最初的想法。東虜來勢洶洶。為防萬一,陛下還是應當先行離開湖廣、暫避敵之鋒芒。暫時失去的土地城池,我朝可以日後再圖恢復,而陛下的安危卻關乎江山社稷,不容半點有失。箇中利害。還望陛下三思!”
隨後,被隆武帝點到的另外一些大臣也陸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與傅冠一樣,周應期、李陳玉等人也還是像最初的觀點,建議隆武帝儘快離開湖廣進入貴州。這一次他們的理由更加充分,清軍的兵鋒已在數百里之外,而朝中的可用之兵卻所剩無幾,再不迅速轉移,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當初建議隆武帝留在湖廣的幾位大臣也改變了初衷,附和了傅冠等人的觀點。只有武英殿大學士楊廷麟和右都御史路振飛尚未完全放棄之前的看法。他們雖然也認為隆武帝應當儘快離開衡州,卻只是建議前往湖廣西南的武岡、黎靖地區一帶暫避即可,並沒有贊同移駕貴州的觀點。在他們看來,這些地區與貴州雖然相隔不遠,但意義卻大不一樣。至少可以向各地仍在堅持抗清的忠臣義士表明:天子依然沒有放棄湖廣。只是這一次由於少了朱大典這個強人在場,他們的聲音弱了不少,顯得有些乏力。
與正月底的那次一樣,這一次的內閣會議上同樣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只是。兩種聲音的比例卻發生了大部分改變,建議隆武帝離開湖廣前往貴州的大臣已經佔了絕大多數。
聽完這兩種觀點。隆武帝沉吟片刻,又點了兵部右侍郎呂大器的名。自從朱大典代天子督師出征之後,呂大器便暫代了兵部尚書一職,執掌兵事。眼下大敵當前,隆武帝在某些問題上想聽聽他的意見。
“呂愛卿,依你看,我朝守住衡州的可能有多大?”隆武帝問道。
聽隆武帝如此一問,在場的眾位大臣頓時一陣緊張,他們生怕這位頗有膽氣的天子在意氣催使之下又做出“堅守衡州”之類的決定。
面對投向自己的多雙眼睛,呂大器感到了一陣壓力,但他還是決定如實回答:“啟稟陛下,當前我朝在衡州的可用之兵僅有衡州總兵楊國棟部四千餘人以及來援的黎靖總兵蕭曠部一萬人,再加上數千京營兵士,總人數在兩萬左右。但各部戰力卻是層差不齊,尤其是京營中更是以新募兵員為主,難以與東虜的虎狼之師相抗衡。此外,在衡州附近還有駐防寶慶的黃晉部和駐防攸縣的黃朝宣部,但黃晉部不過四五千老弱之卒且離衡州數百里之遙,怕是派不上用場,而黃朝宣部雖然號稱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