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打消不必要的顧慮,輕裝上陣,為實現自己利益他人的理想和誓願,無論遇到什麼挫折,都應該決不退轉。如果擔心自己走過彎路而無信心,那麼現在自己改變了,不正是對別人很好的說明和例證嗎?

10、善法、佛法是無價的,不但自己要珍惜,也注意讓別人珍惜。

11、要注意多總結方法。而且針對不同人的根基和接受能力運用不同的辦法,有的放矢地進行。同時有針對性地解決、回答他們的問題。

12、要多鍛鍊駕馭社交場面的能力。

13、多與人做學術探討,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以及運用理論的能力。

14、要全面提高我們的綜合素質,除了道德修養外,不要有不重視文化修養、技術修養的傾向。

這樣,儘管我們的能力、智慧和修養是有限的,也必然逐步會提高的,必然不斷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為了社會道德的提升,倡議大家透過各種渠道為社會、為人們宣傳和提供更多的善法。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鼓勵人們的點滴善行、激發和培育人們的點滴善根做起,使這些不斷髮揚光大,那麼社會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考驗,也是賦予我們的使命,我們應該有這種緊迫感。同時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為社會道德進步作出貢獻。我們自身也逐步走向成熟。讓我們邁出紮實的一步,用我們的善心、善行,帶動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領悟道德的真諦,讓社會遠離冷漠,充滿慈愛!

2007年7月5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64、佛教與新舊婆羅門

64、佛教與新舊婆羅門

在博文《困難是修養的試金石》中,一位朋友留言:老師您講“釋迦牟尼佛宣稱,他承認古代真正婆羅門的理想。古代的婆羅門和當時的婆羅門是不一樣的”,並且說過在印度,印度教取代了佛教,那麼請問婆羅門是什麼?印度教是婆羅門麼?與釋迦牟尼佛的佛教有什麼淵源呢?

關於婆羅門,《中華佛家百科全書》:“【婆羅門】……為印度社會階級制度中之一階級。此一階級之人自認為是梵天的後裔。平素讀誦《四吠陀》,行祭祀,位居四姓(四種階級)之最上位……印度以婆羅門階級最具勢力,故該國又有婆羅門國之別稱。其民眾所奉之宗教,稱之為婆羅門教……《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曾為婆羅門作分類,謂有種性、名想、正行等三種婆羅門。種性婆羅門,謂生在婆羅門家者。名想婆羅門,謂假名為婆羅門者。正行婆羅門,謂能驅擯惡不善法者……在原始佛典中,曾列出釋尊對婆羅門階級的看法。他以為古代的婆羅門是一種各方面皆合乎理想的階級,但到釋尊之時,婆羅門階級已告墮落……” 《佛學常見辭彙》【婆羅門】婆羅賀摩拏的簡稱,為印度四姓之一……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淨行的種族。”可見,婆羅門是一個階級。其中,正行婆羅門則是“能驅擯惡不善法”的修行者。

關於婆羅門教,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婆羅門教】古昔婆羅門種專奉之教法也。中有種種別派,而大要以梵王為主,以四圍陀論為經。”《大日經•疏二》:“於彼部類中,梵王猶如佛。四韋陀典猶如十二部經,傳此法者猶如和合僧。時彼聞如是等世間三寶;歡喜歸依隨順修行。”大意是說,古婆羅門教中尊重梵王,這類比於尊重佛;學習《四韋陀典》,類比於學習十二部經;傳播這些內容的人類比於和合僧。當時人們對於這些內容都歡喜前去歸依、隨順、修行。

關於印度教,《佛光大辭典》:“【印度教】通常指新婆羅門教。即印度古來正統思想之婆羅門教,攝取佛教與耆那教教義以及複雜的民間信仰,而發展成的一種宗教。與其說是一有明確體系之宗教,毋寧說在歷史之發展中由於教義、儀軌、制度、風俗習慣等,孕育而成之一種宗教社會乃至社會性宗教之總稱……確立一體三神之教理,此即其特色……”可見印度教是新婆羅門教,又與古婆羅門教不同。

關於這點,釋迦牟尼佛承認古代真正婆羅門(簡稱婆羅門)的理想,但不承認印度教(新婆羅門)的思想。經文中說:“貞潔、嚴守道德戒律、誠實、柔順、懺悔與努力、謙讓、不殺生、容忍,這些都是婆羅門所稱頌的。(巴利文《經集》二九二經)他們的舉止優雅,身體宏偉,五官端正,名聲卓著,行為正當;那些婆羅門,不但熱衷於善行,而且竭力遏阻邪惡;他們是如此的生活著,因此使人民無比快樂幸福。(同前二九八經)隨著時日的消逝,這些婆羅門逐漸誤入歧途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