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然後再做,感覺也很好,就是好像做事情有點慢,而且有時候不知不覺就忘了,還是按以前的習氣、方法去做了,我就是這麼反反覆覆的,感覺自己在修養上提高的不大。請問老師,我該如何做,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上面提到的這位朋友的狀態是由太急於精進而引起的“掉悔心”。所謂“掉悔心”,又稱“掉悔蓋”,《佛光大辭典》:“【掉悔蓋】掉,指心躁動不安;悔,於所作之事心懷憂惱;此二者皆為使心不安靜之煩惱,能障聖道,故稱蓋。”大意是說,“掉悔蓋就是心中煩躁不安和對做過的事情後悔。
那麼這種心態是如何產生的,又應該如何對治呢?對此,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雜阿含經&;#8226;卷九》和《大智度論&;#8226;卷二十二》中“二十億耳”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叫做“二十億耳”的弟子。他修行非常刻苦,但是習氣煩惱一直存在,很苦惱,於是想放棄修行。佛知道後召見他,問他說:“你在俗世時有什麼嗜好?”二十億耳回答說:“喜好彈琴。”佛便對他說:“琴絃如果太緊,則不能彈奏出好的音樂來;琴絃太緩,也不能彈奏出好的音樂來;惟在不急不緩時,才能彈奏出悅耳的音樂。精進也是如此。太急增加人的掉悔心;太緩令人懈怠;應該象調好琴絃那樣,不緩不急,自自然然,然後必然會彈奏出微妙和雅之音來。”二十億耳聆聽佛的垂訓後,又恢復了過去的志願,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後證阿羅漢果,為佛弟子中精進第一者。
2007年6月28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23、應試教育與創新教育舍誰?
23、應試教育與創新教育舍誰?
一位朋友留言:想再問您個問題,我兒子現在6歲多。由於從小給他讀書,而且是在很輕鬆、親情濃濃的氛圍中讀的,所以他從中也學習到一些東西,尤其是語言的表達、詞語也比較豐富。他經常出口成章,妙語連珠。但是,他自從去年上了一年級後,我發現一個問題。比如老師讓造詞、讓描述事情,他心態就非常拘謹,甚至不會答,好象不能超越老師的答案圈,很死板,而且感覺也不能直達他心靈。我有次看他的卷子,組的詞很有他的個性,也不能認為錯。可老師判為錯。您如何看待現在的應試教育與發揮孩子創造性的關係?非得按照教學上的“標準”嗎?我感覺現在的教育扼殺了孩子的創新性,不知對否?
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還是應該中道地看待而不能偏激。我認為基礎教育應該是";T";字形教育。也就是說,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系統的學校教育,或者說是應試教育。同時還要多給學生提供參與社會、瞭解社會、適應社會的機會,也就是創新性教育。如果單純強調應試教育而沒有與社會接軌的創新性教育,那麼學生們的思維可能很死板,學到的東西也可能是屠龍之技;單純進行創新性教育而離開系統學習,那麼就失去了創新的知識基礎,創新也成了空談。所以,只有";T"; 字形教育,才能彌補雙方的不足。
2007年6月28日釋出於新浪部落格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4、加行是加什麼行?
24、加行是加什麼行?
一位朋友問:老師;“加功用行而入見道(歡喜地)”,這句話請您能再具體講講嗎?
以下僅供參考。我們首先要清楚幾個名詞(名相):功用,加功用行,見道,入見道,歡喜地。
1、功用: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功用】謂身口意之動作也。”我們的身口意行為就叫做功用。《起信論淨影疏&;#8226;上》:“為功用所得,故名功德。”大意是說,所謂功德就是我們的身口意善行及其果報。
2、加功用行:簡稱“加行”。努力增加功用行為,即不斷增加身口意善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加行】意指加功用努力而行。”
3、見道: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也。道者道路之義,學人進取之道路也。”大意是說,見道指最初生起斷除煩惱的智慧,從而照見佛性之理。
4、入見道:指悟入見道的境界。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入見道】悟入見道也。”
5、歡喜地:新譯《仁王經&;#8226;下》:“初證平等性,而生諸佛家,由初得覺悟,名為歡喜地。”大意是說,菩薩最初證得平等之理的佛性,從而進入(領悟到)諸淨土中,因為是初得覺悟,所以叫做歡喜地,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