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她要做一雙鞋的。當上面這些事完成以後,眼看著高二離家的日子快要到了,於是顧蘭子開始精心做鞋。
先收集一些破布,農村人把這叫“補拆”。把這“補拆”洗乾淨,晾乾,然後熬一點糨糊,將那些破布片往一起貼。那一層一層貼起的破布片,叫“袼褙”,而這項工作,叫糊袼褙。袼褙糊好,一片一片地貼在牆上,等它們風乾。乾透了,從牆上揭下來,就可以用它們做鞋底。
比畫著高二的舊鞋,顧蘭子先用一個白土塊兒,在袼褙上畫出鞋底的樣子,畫完以後,再用剪子鉸。通常,要鉸兩片,三片,或五片,然後將這些片兒合在一起,上上沿兒,再用麻繩來納。顧蘭子答應過,她要給高二做一雙千層底的,因此這袼褙用了五片。
上鞋底時,用一把錐子,先把鞋底納透,再用一根針,紉上麻繩,順著錐子,往反方向納,這樣麻繩就穿過鞋底了。過去的鞋底就是這樣納的。
在納鞋底的時候,顧蘭子以無限的愛意和無限的虔誠,給這鞋底上納上“革命”這兩個字。她不識字。她一生都不識字。雖然解放後,她進過好幾次掃盲班,但是從掃盲班回來,字還是字,她還是她,誰也不認識誰。所以革命這兩個字,是高二為她寫下的。
繡這幾個字,用的是倒勾針的方法。啥叫倒勾針?就是往前攆兩針,再往後回一針,這樣納下的鞋底結實,這樣即便繩頭磨平了,繩子也不會綻。
那鞋幫子,用的是織貢布,一種又結實又不扎眼的洋布,這是顧蘭子託了個事由,專門到三岔街上去買的。
當顧�